让劳模精神走进更多学生心里 “劳动光荣”入高中语文课本 一线教师谈实践与探索

20.11.2020  17:38

  去年,“劳动光荣”单元写入高中语文课本曾一度引发关注,社会各界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课堂,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崇高、劳动美丽的观念。教材使用一年来,劳动教育如何走进学生的心里?记者采访了上海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听听他们怎么说。

   给孩子们树立正确劳动观

  从去年的新学期开始,新版高一《语文》教材在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选取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包括《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讲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的《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等,以及《诗经·周南》中的《芣苢》、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语文老师如何上好“劳动”单元?卢湾高级中学的青年语文教师陈静讲述了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从内容的角度上,陈静会进一步和学生探讨什么是劳动精神。“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劳动那么辛苦,为什么《诗经》中的这些篇章却表达得如此愉悦’‘为什么这些劳模、工匠会把劳动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要回答这些问题,会引申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核。

  劳模、工匠并非一定是“高大上”的科研工作者,也不一定都是辛苦的体力劳动,劳动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在为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所秉承的劳动态度和精神面貌。“我们可以从这些先进人物身上看到专精与热爱所带来的内心深层次的愉悦。

   从课堂到实践劳动教育走心走深

  劳动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上海市光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於健说,通过“劳动”单元,备课组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今天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要经历时间的沉淀和打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很容易让人心态变得浮躁,不知道内心真正喜欢和热爱的是什么。”她认为,把劳动写入教材很有意义,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什么是劳动的价值。

  当然,让学生热爱劳动,不能只停留于教材上。於健谈及劳技课程正在不断更新迭代,比如,在黄浦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学生可以体验服装设计、植物培育等越来越丰富的实践项目。

  来源:劳动报   作者:李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