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交融奏华章,长征精神代代传——记我校“重走长征路”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走长征路,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这是一个缅怀先烈、重温历史、弘扬长征精神的良好时机。2016年7月23日-28日,我校师生利用暑假时间开展了以“红色基因代代传•长征精神永放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专项活动,组织上海大学第四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和第十期人才学院学员共同构建“红军”队伍,前往革命圣地遵义,重走长征路,向革命先辈学习、致敬,传承革命历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
重走长征路,体验红军征途
活动开展前,学生们精心设计了实践路线,细致策划了实践内容,活动以“走一段长征路、拍一张创意照、写一篇实践录、开一次分享会、听长征故事、做社会调研、做公益帮扶”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方式来重温长征历程。通过参观学习场馆会址、追寻红军足迹来感受历史文化,通过采访当地民众与老红军、学习长征精神来坚定理想信念。
抵达遵义后,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实践团成员首先来到红军山烈士陵园参加了悼念仪式,用这种庄严肃穆的仪式感奠定我们深入学习长征精神的基调,也让实践团成员用实际行动来继承、弘扬长征精神。沿着烈士陵园的365级台阶拾阶而上,似乎在表达着365天我们都应牢记并践行长征精神;陵园里的28颗星星代表从1921年到1949年这28年间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历程,似乎也是在指引我们前行的路。在这里,我们向革命烈士默哀、鞠躬、献花、宣誓,表达我们对先烈的追思和缅怀。参观完红军烈士陵园,我们来到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的转折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正如遵义当地老百姓所说的,湖南的湘江水养育了毛泽东、遵义湘江河的水托起了毛泽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通过深入学习、细致参观会址、纪念馆,也为后期的采访、实践、分享做好了准备。无论是遵义会议纪念馆,还是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和警备司令部旧址,感受的不仅是当年红军生活、工作的地方,更是在这些地方详细了解了长征的历史,回味了整个长征的过程,看着遵义会议的历史场景,看着红军将士的画像,看着曾经的艰苦奋斗史,我们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追寻长征足迹,倾听革命历史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有幸看望了为数甚少的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全程而至今仍健在、现已101岁高龄的老红军王道金,他经历了五次反围剿、湘江战役、娄山关大捷、翻雪山、过草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开发建设、改革开放……虽然已年过百岁,但他精神依然良好,从他身上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老红军的风貌与力量,更是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者对我们年轻一代的期许与激励。
实践中,我们采访了年近90高龄的抗战英雄胡玉洪爷爷,胡爷爷给我们讲述了他经历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役、部队转业工作之后的历史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他曾经获得的一枚枚荣誉奖章,记录的不仅是胡爷爷当年浴血奋战的历史,更是那一段段荡气回肠、奋勇杀敌的峥嵘岁月。胡爷爷在讲述自己转业之后文革中替工人挨打的故事,那次经历让他带上了永远落下的病根,但那样的行动正是他们那一代革命者“始终如一,不忘初心”的写照。这也正如长征精神一般,我们要学到将士们那不怕艰难困苦的品质,同样要牢记他们在长征过程中始终坚信自己走在正确道路上的那份难能可贵的坚持。
本次实践团成员、人才学院十期学员、退伍老兵韩继峰同学说:“作为曾经当过两年义务兵的我,胡爷爷的一席话更能触动我,他身上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不论我的身份是曾经的军人,还是现在的大学生,我都将追随老一辈革命家的脚步,向老一代革命家学习,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忍不拔,众志成城、团结协助,百折不饶、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更要坚定努力‘为人民服务’的信条,并持之以恒的为之奋斗,这也将成为我人生的一段长征路。”
山海交融奏华章,红色“练”人唱颂歌
我们寻访了当地有名的红色医生练凤江,作为一名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神经内科的医生,他对于红色文化的执着更让我们感动与惊讶,用“红色达人”、“红色狂人”、“红色收藏家”、“红色发烧友”、“红色‘练’人”来形容他都不为过。从踏进他家家门,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型的红色文化天地,从楼梯到屋顶,从窗帘到柜子拉手,无不与红色文化有关;就连他选择居住的小区叫做东方星城,驾驶的小汽车叫做“长征号”,车牌号都花了一番心思:贵C34369,“贵C”代表遵义,“34”代表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369”表示中央红军的长征历时369天。热情的接待、耐心的讲解、生动的上课,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长征历史的科普知识,更是让我们惊叹原来红色文化还可以用这么多的方式来演绎。爱好收藏与红色相关的所有文化的他还是一个业余的音乐家,一个始终心系红色文化的布道者,更是长征精神的宣传者、传播者。
在与练凤江叔叔交流的过程中,当我们问道当代青年人该如何去践行长征精神时,他告诉我们,当代年轻人对于长征精神的学习与实践,首先要做到努力学习、好好工作、各司其职,为祖国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做贡献。我校研究生支教团、即将要在遵义支教一年的王治超同学说:“之后一年我将在遵义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我和我的队员们定将带着最大的热情和责任感,将我们从遵义人民这里感受到的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带到我们自己的支教生活与工作中,传播给所带教的学生以及身边的同学。”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经历了学习和寻访之后,娄山关近两个小时10公里的跋涉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山路绵延曲折,蜿蜒在大尖山与小尖山之间,看到娄山关的那一刻,我们不由得心里一颤:关口狭隘,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今的山路尚且弯曲艰险,更何况当年红军不畏艰险,能够智取黔北第一关,着实让人赞叹。在来到娄山关之前,长征的种种艰辛对我们可能还只是一个口号式、教条式的概念,然而只有亲身重走了这一段长征路,经历了劳累和疲惫以及种种想要中途放弃的时刻,才能在最终坚持到达山顶的时刻感受到“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长征精神。长征路上,我们哼唱着《艰苦奋斗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疲惫时的加油鼓劲,困难时的互帮互助……,90后的我们也走出了属于我们的长征路。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宝库,只有将长征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才能让它永远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财富。正如老红军王道金老先生退休后深入中小学授课、练凤江老师在做好医生工作的基础上充当长征精神的宣传使者一样,我们青年人也必须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来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实践团中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也计划在未来的支教路上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圣地,在课堂上进行红色文化的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演出、座谈等。实践团的其他同学在回到学校之后,也将进一步进行宣传展示、弘扬长征精神,在校园内开展重走长征路风采展、交流分享会,用师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宣传长征路,让长征精神跨越山海、穿越时空,被所有青年人永远铭记。
老年、中年、青年,历史、现在、未来,人物书写了故事,故事铸就了人物。城市因为人而显得生机盎然,历史因为人而显得弥足珍贵,“自强不息,百折不饶,团结精进,奉献忘我,艰苦卓绝,智勇双超,人民至上,信仰天高,世界大同,不胜不休”的长征精神也将与上大的校训精神紧密结合,通过一代代人的弘扬而永放光芒!
(上海大学“重走长征路”实践团成员:韩雨露、韩继峰、王方媛、杨玉婷、王治超、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