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本科】听学生谈精品本科

14.07.2016  13:05

      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人才培养,在当前国家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一流的大学理应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而这一点与我校一直推行的精品本科战略的内涵不谋而合。作为一所以工程教育为特点的市属重点大学,学校多举措确保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形成工程教育示范效应,这些都深刻地反映在了学生身上。继上一期我们采访了部分专业负责人之后,记者继续走访了部分学院的学生代表,从学生的视角向读者展示当前精品本科建设的成效与思考。

光电学院光电信息技术专业2012级本科生马瑞杰

 

      马瑞杰,一个阳光的创业者。班级里,他是团支书,积极引导大家向组织靠拢,带领大家获得“优秀班集体”。学校里,他是科研小达人。从0到1,再从1到100,是他和朋友们打开了上海理工大学机器人赛队的辉煌篇章。步入社会,他是创业新秀,自主设计并拥有了6项自主知识产权,第一款智能家居产品也已经蓄势待发,即将上线。在采访中,他用自己丰富而精彩的大学四年向我们解读了上理精品本科。大一成功转专业是马瑞杰大学期间的重要转折点,“我们学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重选专业是非常人性化的安排,进入光电学院后,我如获新生,有了新目标。”在学校老师的帮助支持下,不懂技术,没有资金的马瑞杰和他的朋友们一路披荆斩棘取得了机器人大赛上一个有一个胜利。大三下学期,马瑞杰进入光电精密光学实验室,跟随彭滟老师参与当前国家最前沿的太赫兹课题研究,取得多项发明专利。而马瑞杰走向创业之路更是一次“偶然”。有一天在图书馆看书的他突然接到上理工科技园的电话,鼓励他把比赛项目商业化,带着理工人说干就干的务实精神,马瑞杰参加创业比赛之后就成立上海逍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现在正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13级本科生杨兆洁

      杨兆洁,荣获2015年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在她看来,精品本科的开展,许多知名教授纷纷重新站上讲台,让本科生能有机会与知名教授接触,聆听他们传授的科研经验和知识,在大学四年中得到质的飞跃。众多教授中,有两位教授让她印象深刻,一位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负责人樊重俊教授,他曾在汉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知名咨询企业担任高层,项目管理经验丰富。至今杨兆洁仍然清晰记得有一次樊教授在课堂上以他负责的上海虹桥机场项目为例讲授了项目管理的注意事项。另一位教授是工业工程专业系主任吕文元教授,他在课堂上主张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并且他经常会把自己科研上遇到的问题与学生讨论,和学生共同进步。两位教授对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视让杨兆洁深受启发,这也激励和引导着她和同学组队用了20个月,走访上海市231家电商企业,与超过400位企业高管交流,为上海自贸区发展建言献策,并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上海市一等奖。

 

能动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12级本科生赵一铭

 
      赵一铭同学学习成绩突出,获得校奖学金10余项,并有7项全国性科技创新类比赛获奖,还获得1项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和5项发明受理。他被学校推选为上海市选苗预苗市级培养对象、团市委第五期中国100青年英才。他认为精品本科应该重点培养在各领域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在自己连续两届代表学校参加教育部高教司办公室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科技竞赛过程当中,他和团队得到了学院全方位的师资队伍支持,既有单一项目指导老师,也有教师团队的集体指导,并且学院还找来其他学院的相关老师为学生做学术能力表达等其他能力的培养。“通过集训,大家集中在一起头脑风暴与思维碰撞,参赛的学生都能提高个人全方面素质和能力,包括表达、科研、执行力、创新力等。我认为这就是学校建设精品本科的一个方面,学校一直将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在这种氛围中,我们自己也感受到与985、211高校学生的心理落差没有那么大了。”

机械学院2013级机械工程专业博士李刚


      李刚在博士期间两次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发表19篇学术论文,包含2篇SCI、8篇EI论文(两篇《机械工程学报》),已申请9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软件著作权。对于精品本科,特别是对于学院的卓越工程培养等等,李刚不仅有自己的观察也有一定的思考。在他看来,学校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培养方面主动服务行业和企业需求,结合学校的定位和机械工程学科自身的产学研、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以强化实践教学为基础,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开放性的校企合作培养为特色,以创新意识、国际竞争力培养为先行,充分整合已有教学资源,进一步强化了专业优势。具体来看例如建立了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在教学方法上将国际视野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以及积极探索建设教授小班授课体系等等。

 

光电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3级本科生克帕依吐·吐尔逊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潮流鼓舞下,吐尔逊在2014年和其他高校的同学合作建立了时代大学生网络科技团队,并运营了时代大学生网站,获得广泛好评。团队在2016年“上理创客 共赢未来”大学生创业大赛(复赛)中荣获了“最具投资价值奖”并获得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项目资助。在创业中的出色表现源自于吐尔逊对学术科研的热爱,目前他已申请发明专利4项,包括自动呼叫供水方的多功能饮水机(第一发明人),智能浇灌远程控制系统(第一发明人),一种基于石墨烯的无源消偏器(第二发明人),一种基于安卓手机的语音求救系统(第二发明人)。谈及精品本科,吐尔逊讲到,“学校十分重视本科生的培养和成才,让最优秀的教授老师给本科生上课,并鼓励与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与往年相比,可以明显看到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的团队越来越多了。学校邀请了校友企业家担当创业导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这对我们帮助很大,我们不仅吸取了很多经验,而且认识到很多新朋友和老总,今后可以不用再走弯路。”

 

环建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3级本科生刘佳

 

 

      刘佳,获国家级创新项目一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一项,在2016年“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晋级市赛决赛。除了学术,刘佳还获得上海音乐学院单簧管表演级资质,曾获国家级、上海市级团体奖项。“会单簧管的工程师”是周围师生对她的评价,谈起对精品本科的认识,刘佳最深刻的还是自己为期一年的创新创业项目,那个时候指导老师要求她每周进行一次项目提问和答疑,督促他们对相关领域的论文进行研究和讨论,并提出有自己想法的问题。在这些过程中,刘佳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问以及老师的指导,逐渐补充专业知识,并提高了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学校对学生在创新创业上的支持非常多,我从大二开始就在本部申请创新创业项目。对实验中许多自己还没有接触过或者模糊的知识点,指导老师都会在等我进行思考之后给出详细的解释和指正,让我在专业学习上和创新思维上都有了提升。”刘佳认为学校从2015年开始全面实施的“创新创业大作业”是很好的可以用来督促、检验学生全面发展的衡量方式。

 

中德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德合作)专业2012级本科生程茜

 
      程茜,她所属的尚理OM团队作为中国头脑奥林匹克决赛大学组冠军,2013年第一次代表中国大学生赴美参加世界决赛获大学组机械题冠军。程茜所带领的OM创意团队也荣获了2013年度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荣誉。在她看来,学校精品本科教育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校园里举办的各类比赛、活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跟国际接轨了。像海峡两岸论坛、全国机器人大赛、上海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市十大歌手比赛等等涵盖文、艺、理、工的各项大小竞赛。学校努力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上进的环境,帮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回顾大学四年,陈茜认为中德学院合作办学的德语学习氛围,加上学校社团活动的兴趣引导让她十分受益。在OM社团里,原本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程茜从一位机械学院普通机械专业的学长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将其运用到OM比赛中。OM比赛之后,从杨浦区心创溢志愿者、DI组织的梦幻秀,到Sap Impactathon大学生创新训练营、加拿大维多利亚商学院暑期学校再到龙珠官方平台签约做主播等等,在一次次尝试与挑战中,程茜慢慢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专业2012级本科生陆艾琳

 

    陆艾琳是上海理工大学学生联合会主席,分管文体艺术中心与公共关系中心,协助组织学校110周年校庆晚会、“校园十大歌手”、“火炎杯”篮球赛等多项校级重大活动。谈起对精品本科的理解,她认为,此次影响力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也是体现学校做精品本科的一种探索,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标准和理念。在陆艾琳看来,影响力就是学生在学术科研、校园文化、创新创业、学生工作方面都有杰出表现的体现,不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只吸收知识的“呆子”,而是把学生培养成勤学善思、学以致用、品德良好并且与国际和社会接轨的人才。陆艾琳从自己的学生工作经验出发,认为学联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重要桥梁,学生干部应该主动倾听学生呼声,做学生权益的维护者,同时为学生打造例如“励志敦行大讲堂”、创业讲坛等平台,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素质。

 

新闻中心 王丹报道

原文刊于上海理工大学报第286期(总第526期)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