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导管纠正“疯狂心跳”

08.01.2016  10:38
  近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突破手术禁区,为一名13个月大的患儿成功实施射频消融术,创下国内左室射频消融最小年龄纪录,也是目前国际上报道的最小的左室室速成功消融病例,标志着儿中心婴幼儿导管技术、穿刺技术及射频消融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患儿超超(化名)有着一颗“疯狂心脏”,每分钟心跳达250次。儿童医学中心李奋教授称,儿童心跳一般每分钟在150次以下,但超超的窦房结失去了对心跳的控制功能,发作时每分钟心跳达250次,这就导致患儿难受、哭吵,久而精神萎靡、血压下降,出现心功能不全等危及生命的现象。
  
  超超患的是“左后分支性室速”。这类疾病好发于30岁左右的青壮年,发病率在5%以下,像超超这么小的年龄非常罕见,国际上没有文献报道。在转诊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之前,超超已辗转上海、北京等多家儿童医院,甚至请教了全球儿童心脏领域久负盛名的波士顿儿童医院。然而,所有的药物治疗都无济于事,这颗“疯狂心脏”还越发“猖狂”,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严重时必须使用电击除颤才能暂时控制病情。
  
  李奋教授团队在分析病史后认为,对这种频繁发作的顽固室速最好且唯一的方式就是实施射频消融术。然而,根据我国2002年发表的《射频导管消融快速心律失常指南(修订版)》,对儿科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的适应症要求为4岁以上。只有13个月大的超超并不符合手术指征。但所有的药物治疗已无法控制病情,频繁使用电击除颤不仅严重灼伤孩子的皮肤,更对患儿心理造成无法想象的影响。更可怕的是,如果继续这样束手无策,超超分分秒秒都面临死亡威胁。
  
  李奋团队积极查阅国外文献寻求技术突破,2013年7月欧洲心律学会、欧洲儿科和先天性心脏病协会心律失常工作组联合发布的《儿童心律失常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共识》带给超超一线生机。该指南称,对于“适合消融的,反复发作的单形性室速”如果合并血流动力学障碍,无论年龄可适用射频消融术。
  
  不过,看似希望的背后隐藏着极大风险,因为这项技术需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导致局部心肌坏死,达到阻断快速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李奋解释,婴儿的血管特别细,心脏空间小,目前又没有专用于婴儿的导管手术器械,要想成功实施射频消融术难度高、风险大,对医生的穿刺技术、导管技术以及基础电生理分析能力都是极大考验。因而,即使2013年的指南已对手术年龄不设限,但罕有医院开展此类手术。
  
  在超超父母的信任与配合下,李奋团队决定为超超勇闯禁区。手术这天,导管从超超的股静脉穿刺进入,经下腔静脉到达右心房。为减少对胸腹腔血管的损伤,李奋采用经房间隔前向进入左心室的途径,找到心脏内的异常点,放电阻断。手术历时3小时获得成功。
  
  李奋教授称,此次手术不仅突破了技术难关,创下国内射频消融术最小年龄纪录,更大的意义在于使人们对射频消融技术的适应症有了新认识。据悉,儿童医学中心近三年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患儿累积近500例,2015年开展婴幼儿射频消融术更是突破190余例,创国内儿童专科医院之最,难度与成功率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此次手术的成功和经验的积累给予医务人员更大信心,医生称,射频消融技术将为复杂先心病术后合并症及先天性心律失常的低龄婴儿带去新希望。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