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闹“粮荒” 经营陷困境 玉米加工业四年苦旅何时了

20.07.2015  13:38

由于市面缺粮,东北地区玉米价格长期保持高位,相对而言,其下游产品如淀粉、酒精、饲料等价格却长期徘徊在低位。一边是政策对价格的高举,一边是市场需求的抑制,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已经在经营困境中挣扎了近4年。

  面临“七年之痒”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也到了应予以调整的时刻。业内专家表示,在大豆和棉花纷纷试点实行直补政策的背景下,未来玉米产业“市场化”的步伐也将加速,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面临着调整。

  玉米身价看涨

  深加工产品价格走低

  公主岭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与在同纬度的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但即使是在“ 中国 玉米之乡”,企业也难从市面上收购到一粒好玉米。

  据了解,2014-2015年度,全国临储玉米收储量为8329万吨,结合2013-2014年度结转的临储及地方储备,储备玉米超过1.6亿吨。大部分粮源集中在国家手中,市场流通量不足,目前东北农民手中余粮告罄,吉林地区仅有梨树、辽源等地有少量余粮。

  从公主岭以及附近粮食主产地四平、长春等地,发现目前全行业存在的明显特征:

    收粮难,抢粮者多   今年临储收购节奏较快,力度增大,同时各地贸易商、粮库,粮企收粮积极性大增,形成各方入市抢粮的局面。“现在有证收购的大小粮商1000多家,粮库密密麻麻分布在公主岭各地,包括个人粮库、贸易商库点以及中字头企业粮库。可以说是全面铺开收粮,中字头库点有限,就与贸易商合作收粮。”中粮生化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相关人员表示。

  农民惜售,导致原料价格上涨   今年3月,各方抢粮促使玉米价格半月内上涨了2.8%,有余粮的农户纷纷囤货惜售。

  南方饲料厂纷纷北上抢粮   南方专业化的大型饲料企业双胞胎集团都到公主岭来抢粮。

  玉米淀粉的主要成本为玉米,约占总成本的80%以上,玉米价格的波动对玉米淀粉的成本影响较大。国家在东北地区出台玉米临储政策,实行“托市”收购,玉米价格被逐年抬高,东北地区的玉米收购价格已由本世纪初的每吨900元上升到目前的每吨2300元左右。近期,玉米价格有所回调,但下游淀粉价格因供过于求仍处于弱势。

  黑龙江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潘升表示,自2014年以来,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开工率“高开低走”,在成本较高、产品价格较低的双重挤压下,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不得不停产。

  由于国内外玉米价格严重倒挂,如果能获得进口玉米配额,则企业生产成本将得到有效降低。据了解,获得15万吨进口配额的吉林四平天成玉米到厂成本仅为每吨1800元,获得较好的加工利润。但国家对玉米进口配额实行严格管理,要获得进口配额并非易事。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指出,自2004年以来,每年进口玉米配额的发放量基本稳定在720万吨,配额的60%分配给国有企业。国内饲料生产企业分配40%的进口配额,如果需要更多的玉米进口配额,只能从拥有配额的国企手中购买。

  而外资企业方面,由于其国际融资成本低,加上担心无法获得国储拍卖量,春节前及3月份有外资粮食企业大规模补充原料库存,玉米库存成本每吨在2110—2180元左右,即使考虑仓储及利息成本每吨也在2150—2220元。目前下游需求不高,加上玉米淀粉产能过剩,行业已经进入洗牌阶段,外资显然比国内企业先行一步。

  政策面临调整

  玉米产业加速市场化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下,国际农产品市场全面下滑,国内农产品市场也因此受到波及。在这一背景下,为稳定国内粮食价格,保护农民利益,2008年10月20日,国家启动了第一批玉米收储计划,在东北产区计划收储玉米500万吨,随后又相继启动了三批收储计划,连续四批玉米收储计划总量达到4000万吨。此后,国家玉米收储政策步入常态,玉米价格持续上升。 中国 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从消极方面来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给国家财政造成很大负担,现在玉米库存量特别高。据了解,去年收购8000多万吨、库存超过1亿吨的玉米,而我国总产量才2亿吨,国库的玉米库存量居高不下,而进口压力也高,替代量增加,造成市场扭曲。

  业内专家表示,在大豆和棉花纷纷试点实行直补政策的背景下,未来玉米产业“市场化”的步伐也将加速,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面临着调整。

  玉米深加工政策调整的呼声也很高。中粮集团生化事业部风险控制部总经理助理朱勇生表示,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的产能超过3500万吨,但近几年东北地区的深加工一直在1800万吨、2000万吨以下,产能开工率不足50%,而且全行业亏损。

  这种全行业亏损局面,一定程度上与玉米临储托市不无关系。而且目前玉米深加工的政策都是在多年前基于当时国内紧平衡的情况下制定的,如今国储玉米已经接近1亿吨,在如此高库存的情况下还坚持原来玉米深加工的行业限制,有点过时。

  事实上,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玉米深加工行业所面临的困境。2014年7月,中央财政对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竞购临储玉米每吨补贴100元。2015年国储玉米拍卖的用粮补贴自4月15日开始执行,对于参与拍卖的玉米深加工企业而言,只要加工规模和加工能力符合补贴要求,黑龙江、吉林玉米深加工企业将分别获得每吨200元和每吨150元的价格补贴。从当前的玉米竞拍成交价看,这样的补贴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仍很难扭亏。

  玉米深加工低迷

  行业进入整合加速期

  除原料玉米价格过高外,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行业长期低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全行业加工链条短、产品“同质化”造成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和企业经营水平较低。

  吉林省农委主任李国强表示,玉米深加工行业“不景气”的深层次原因是企业产业链条太短,产品附加值太低,“1块钱玉米的附加值应该是其本身价值的3倍,而目前只有1.3倍,科技含量低,企业只要有资金就能上。

  据了解,为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些企业通过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扩大产能,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能力已由2009年的1260万吨上升至1490万吨,增幅18.3%,而2013年实际加工玉米1050万吨,与上年1041万吨的加工量相比变化不大,说明市场需求已相对饱和,产能仍在惯性扩张,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主要集中在淀粉及酒精两大行业,产品以淀粉、淀粉糖、酒精等初加工产品为主,产品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中国粮食协会玉米分会副秘书长刘笑然表示,从目前的开工率看,全国玉米深加工行业起码产能过剩40%,下一步还将有企业被淘汰兼并,行业已进入整合加速期。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寒冬或将持续3年左右,在行业整合加速期,规模小、效益不好、资金链不充足的企业会被市场淘汰。同时,国家应提高玉米深加工行业的环保、能耗等门槛,倒逼行业升级整合,淘汰能耗高、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记者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