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城中村”刷新旧改签约速度 3.5天完成85%签约率 

29.07.2014  08:34

  普陀区两大“城中村”同一天启动征收签约:仅用3.5天时间,金沙北块完成85%的签约率,创下了上海市旧城改造地块签约速度新高。紧接着,又传来好消息,金沙南块与曹家村分别在签约开始6天及8天后顺利达成85%签约率。

  在居民欢天喜地放鞭炮、拍照留念之际,记者走进动迁基地,寻找“刷新签约速度”背后的原因。

   详解政策,一周75场座谈会

  讲述者曹家村居民吴美凤:

  谁不想快点动迁,谁又不怕吃亏?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旧改地块的居民被召集起来开了多次会议,领导下来反复给我们宣传“新政”,现在总算搞清楚了。从第一次意愿征询开始,到投票选出房地产价格评估公司、召开旧改方案听证会、组织踏勘房源、选房签约抽签、居民代表参加房屋征收评议监督小组,直到现在正式签约,我们在每一个环节中真的觉得阳光公正。

  以普陀区顺义路为界,道路两边各有一个“城中村”——金沙新村和曹家村,这两个老式住宅区在长风社区已有数十年历史。这里不少居民至今过着倒马桶的生活,小小一间房往往挤着数口人,大家期盼动迁多年。2013年12月19日,两个区域在同一天开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意见征询,旧城区改建工程终于开始。

  “早宣传、早征询、早开座谈会”,是长风街道定下的目标。街道层层宣传发动,专门成立宣传小组,出版《社区报旧改专刊》,利用居民区黑板报、宣传栏、有线广播、政务微博等平台,面对不同年龄段居民宣传征收政策。

  短短一周时间,街道主持75场面向旧改地块全体居民的座谈会,从中梳理出“共有产继承”“一产多户”“违章搭建”“家庭矛盾”等最受关注的难点问题,并联合区房管局、区规土局、区法制办、律师事务所、区司法局等部门一起举行政策咨询会,全方位为居民进行政策解读。比如,对于“有历史原因的违法建筑如何补偿”问题,专业部门人员先根据法律法规,讲清“违法建筑”、“临时建筑”的含义,再根据国务院条例和上海地方实施细则,对“不予补偿”的理由和出发点进行反复解释说明,渐渐取得居民理解。

  “我来看看阿拉邻居家里的补偿情况。”这几天,不少居民聚在旧改基地的电子触摸屏前查询信息,许多老人用起新设备也得心应手。这套系统内置征收信息公开系统,导入所有相关政策法规和旧改范围内的所有被征收房屋的房屋坐落、建筑面积、家庭人员、评估价格等信息。每家每户的签约情况、补偿方案、安置房源也全部晒在“阳光下”。

  条块联动,人民调解员使巧劲

  讲述者长风新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吴启亮:

  征收工作是街道的一项重大任务。街道成立征收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和街道办事处主任共同挂帅担任总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及宣传组、征询组、保障组、认定组、维稳组和疏导组。机关干部成立12个工作组,与居委会干部一起没日没夜走家串户。谁家选到了好房源,谁家兄弟姊妹其乐融融签好协议,我们都像自家有喜事一样由衷高兴。

  签约率为什么高?旧改工作人员都说,这两块地块在充分借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升级,几乎完美实现了条块联动。征收严格遵循“前门敞开、后门紧闭”原则,根据居民合理诉求反复修改补偿方案,到处筹措房源。街道配合征收传递民情、征询民意,区司法局第一时间将人民调解、律师服务、法律援助和公证服务等引入旧改基地,提供常驻性法律服务,为旧改“托底”。

  旧改“引爆”家庭矛盾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一支由热心肠“阿姨伯伯们”组成的“长风新村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旧改基地工作室”及时进驻,用特殊的方式春风化雨。调解员们自5月26日起,没有休息过一天,在曹家村接受407件咨询、接待580人次,制作36份家庭协议书、32份人民调解协议书。

  有户人家兄弟4人拿着两份泛黄的家庭分房契约来“评理”。原来,早在1979年,老大以700元价格把自己那部分房间卖给老二,搬出去另住,1984年老三又把自己的面积卖给老四,当时的手写契约清楚证明,房子产证属于父亲和老二老四共有。但前几年父亲去世了,老大和老三不愿承认自己“没份”,两人偏要在328万元补偿款中拿28万元,因此和另两个弟兄闹翻。谁有理谁无理,调解员看得清清楚楚,两头做起工作,“阿姨伯伯”说话很实惠:“老大,你心里清楚的,这房子你们兄弟俩早就没份了,‘独吃自家人’怎么行?你劝劝弟弟让一步。”另一头,又劝道:“一家人好说话,如果你们父母还在,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兄弟为钱反目。”双方各退一步,兄弟4人达成共识,老大和老三各拿5万元,其余归另两人。白纸黑字写下“家庭协议书”,谁也没再反悔。

  饥饿营销,增加房源吸引力

  讲述者金沙新村居民王江安:

  这次给我们选择的房源真不错。我原本和儿子媳妇还有两个孙女住51平方米房子,人多,需要的房子也多,一家人做了很多准备,制订了6套方案。幸好我手气好,摇号摇到7号,最终拿到3套房,三代人都能住得舒舒服服,还能兼顾到自己养老、小囡教育等等问题。

  起初,《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征求意见稿)》刚出台,居民们发现只有3块安置房源可供选择,都皱起眉头表示不满意。于是,区房管局、征收中心和普陀区城投公司积极筹措房源,将房源从3处增加到9处。

  随着房源地块增加,每个地块的房屋数量自然减少,形成饥饿营销。签约时,交通便利和就近房源广泛受到居民青睐。比如,普陀李子园、嘉定江桥、宝山祁连等地段每处只有几百套房子,居民们为了选到“抢手货”,纷纷急着签约。还有些居民则胸有成竹盘算今后的长期规划,选择了宝山罗店、青浦崧泽、闵行马桥等较偏远但价格更实惠的房子。

  彭先生一家是金沙北块第二个签约成功的家庭,这个典型的三口之家选择了江桥一套两室一厅,“房型好,而且地铁一通就很方便。”金沙中块的林先生一家原先和104岁的老母亲蜗居在只有15.7平方米的房子里,这次他们选择了江桥地区76.49平方米的新居。林先生最大的心愿是母亲在新房子里更加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