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党代会 谋新发展】党代表访谈:继承中创新 凝心聚力彰显雁阵效应 ——访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生工学院刘琴教授

09.01.2018  08:50

    近日,由我校生工学院张元兴教授团队所研发的全国首个海水鱼活疫苗——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的投产应用,对于中国水产病害免疫防控体系的建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的刘琴教授在张元兴的培养下已成为“雁阵”的“领头雁”,正带领研究团队打开鱼类疫苗的产业格局。

    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学术、一流的师资。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那些长期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老师们的不懈努力。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线教师党代表刘琴教授谈谈她和团队如何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积攒每个小细胞的能量,助推学校事业发展。


继承传统 创新求变

    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是在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刘琴团队立足自身岗位,对标“双一流”建设,努力凝练学科方向,探索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为学校建设特色凸显的学科新体系贡献力量。

    “坚守传统,前瞻性布局,并给予创新成长时间和空间,这是我们团队能在生物工程的经典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探索、培育并建成海洋动物疫苗新方向的重要原因。”刘琴总结到。

    生工学院的办学历史起源于1955年国内最早成立的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1980年抗菌素专业更名为生物化学工程专业。学院形成多个生物学领域的强势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具备广泛的影响力。一般很难有人会把华理生工学院与海洋生物领域联想在一起,以致刚开始团队成员参加海洋生物相关领域的研讨会时,让不少专家“诧异”。

    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效疫苗的应用是水产病害控制的有效策略。而在我国,疫病的控制主要依靠使用各种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海水养殖业中始终没有疫苗应用的成功先例。2000年左右,研究团队在传统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下定决心要在现有海洋养殖鱼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基础上,自主开发一种鱼类疫苗。2001年底,团队得到了国家“863”项目的支持,正式开始疫苗研发。历经10余年的努力,团队最终构建了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株)。2015年,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获得农业部新兽药注册证书,2016年底获得农业部新兽药生产文号,打响了业界知名度。业内专家不再“诧异”,而是深深的佩服。

    2014年起,团队依托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建设了上海海洋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于2017年底成功通过专家组的项目验收,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海洋疫苗开发领域的领头羊。


坚持应用导向,打通“最后一公里

    “做科研不只是为发文章,更重要的是要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刘琴团队铭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己任,积极深化产学研合作,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对接国家和上海市重大发展战略需求贡献华理经验和智慧。

    疫苗开发分为实验室研究和产业开发阶段。我国的海水动物疫苗研发仍主要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特别是产品临床试验和药证申报阶段,由于没有先例,国家对此没有明确的规程和标准。“疫苗研究成果要想走出实验室,走向养殖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再到应用推广,必须打通这条产业链!”在张元兴和刘琴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开始摸索着走出了一条鱼类疫苗产业化道路。

    刘琴团队积极对接产业需求,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深入企业了解养殖病害发生情况及规律,建立了疫苗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团队成员都是“多面手”。穿上白大褂,他们是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脱下白大褂,他们还可以是和企业、养殖户周旋的疫苗应用培训与示范推广一线人员。目前,团队与浙江诗华诺倍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水产养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企业提供病害防治咨询和疫苗接种相关技术支持。

    由于对疫苗接种的认识不足,许多养殖户上不接受使用疫苗,认为接种疫苗操作复杂、成本高、易造成鱼体损伤,企业进行疫苗推广时经常受阻。研究团队就积极主办或参与针对养殖户的培训活动,如开展“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病害应急防控与生物安全管理”网络培训课、疫苗生产应用培训与示范推广、病害预防培训等,从而提高养殖户对疫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我们一直坚持深化技术研究方向,把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相结合,建立产业化思路,推动基础研究与优势工程研究协同发展。”刘琴说,“团队接下来将全面拓展产品链,建立从疫苗到诊断产品、配套生物制品的产品开发模式。


公平开放彰显雁阵效应

    “目前科学水平很大程度得益于交叉学科的发展,很难凭借一个人‘单打独斗’取得成果。疫苗的开发也绝不是一个教授带着几个研究生就能做出来的。”优秀的科研成果来自于实验室日复一日的长期积累,更来自于团队的通力合作与执著探索。令刘琴引以为豪的是,阿华所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多学科背景的团队。刘琴主攻疫苗的分子设计和给药系统,王启要教授主攻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阳大海博士主攻疫苗的免疫机制,还有主攻鱼病诊断和疫苗应用、病原检测和分离、疫苗评价和应用的马悦博士、肖婧凡博士、刘晓红博士等众多领域的科研人才和优秀学者。

    刘琴介绍说:“目前我们已基本建成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能够承担国家重要科研课题、从事高水平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创新梯队。”刘琴在2016年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团队的王启要教授担任生工学院副院长,并与新引进的周勉副教授和阳大海讲师先后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作为“头雁”的刘琴不但严于律己,以身示范,还带领团队一起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团队氛围,不断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年轻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平等、团结、敬业,公开、透明、开放,”刘琴说,“我们在充分考虑团队总体规划的情况下,公平公正地认可每个人的付出,并给予青年教师的成果分享和较大的学术研究自由度。”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的氛围,让研究团队在海洋生物疫苗领域独树一帜,彰显雁阵效应。

    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资源,没有一流的人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大学。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保证。正如刘琴一样,学校各教学科研团队负责人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搭建人尽其才的舞台,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为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