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从创业家到创意家
中国的一些大学正在用创造性的方法培养学生,比如同济大学创意学院的中芬中心。它由同济大学和芬兰阿尔托大学共同创立,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公司和学者之间的互动,擦出思想火花,让灵感变成现实。
中芬中心2011年推出的创新移动课堂(Tongjiontracks)就是一门跨学科、跨文化的创新课程,面对全校招生,以跨学科思维迎接现实挑战,完成企业课题。有意思的是,这些课题往往不是设计一样具体的什么东西,而是要解决社会问题,比如海尔就曾委托“空气清洁”的问题,至于你想用什么产品或服务去解决,没有任何限制。围绕问题,材料、工程、经济、设计等各个学科的学生成立小组,跨界思维,挖掘潜能,实现创新。
2011年,创新移动课堂的列车横穿西伯利亚,80名学生在火车上完成了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工作坊;2012年,20名来自同济和合作院校的学生在韩国完成了四个基于实际案例的企业命题;2013年,列车从北京到莫斯科,再到赫尔辛基和德国的达姆施塔特,最后返回上海。在列车上,以问题为牵引,激发学生合作完成创意和设计。而学分也是这样拿到的。
创意学院的院长娄永琪教授告诉笔者,中芬中心有两个桑拿房,谁都可以去,“进去了就人人平等”。院长也没有办公室和办公桌,他们是在一个长桌子上办公,没有固定的位置。
中国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教学方式?答案之一是现实需要。很多企业感到,必须用创新的思维看问题,看市场,今天需要的是新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形态。它不能拷贝,只能通过跨学科、多元化的碰撞和融合,找到新方向和新答案。比如,全世界最贵的陶瓷、织布都不是中国生产的,为什么是国外公司做到的?因为他们用了很多高科技手段,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现在动不动就说要淘汰什么。其实,如果有好的创意,很可能化腐朽为神奇。
我们经常讲政府“有形的手”,如果能把很多公共服务放到云端,居民和企业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解决问题,就会省很多力气与成本。那样政府的手就能转变为“无形的手”,服务的手。
我们呼唤大众创业。如何与众不同地创业?如何有意思地创业?创意也许最为重要。希望越来越多创业家也是创意家。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0/4034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