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第一天!我校“元气满满”开启新学期!

21.09.2020  14:40

终于回到久违的教室!终于见到熟悉的老师、同学!”9月21日一大早,不少学生结伴早早来到教室,打开新课本,聆听新学期第一堂课。虽然隔着口罩,依然可以感受到学生激动兴奋的心情。从今日起,我校将恢复常规线下教学模式,正式开启“元气满满”的秋季新学期。

线上线下,实现教学同步开展

早上8:15,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董杰老师提前打开多媒体设备,声音洪亮,正在松江校区2154教室为讲台下89名学生讲授“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开课首日,学生们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

(任课教师精神饱满)

伴随着近八个月“超长假期”的结束,我校“老生”已于9月11日前陆续返校。新学期,学校将按照正常教学秩序在线下授课。“教室里有老师的谆谆教诲,有同学的欢声笑语,有记录笔记的‘沙沙’声,这才是我向往的课堂。”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学生杨昕妍憧憬地说。

走进延安路校区逸夫楼502教室,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青年老师廖延彦正在绘声绘色地为学生讲授“西方服装史”。与此同时,她打开电脑,通过专业的在线教学平台录制课程。

对少数因故未返校的学生,任课教师采用电脑录屏或现场摄像录播等方式,保证线上线下教学同步开展。“我们在教室购置了手机支架等设备,方便老师录课或直播,这样线上线下的学生都能照顾得到。”教务处副处长丁可说。

主动出击,全力做好开学准备

在新学期来临之际,教务处、研究生部及时制定秋季学期学校教学工作安排,完善疫情防控期间线上线下教学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各学院也纷纷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讨论新学期教学安排。

开课前一周,体育部党政班子在体育馆、操场等场地进行全面安全排查。体育部副主任刘成表示,“我们在体育馆、洗手间、休息室等重点区域配备了洗手液、消毒液以及体温计等基本防疫物质,让前来上课的师生更加安心。

暑假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前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上海纺织博物馆等地进行调研考察,为新学期思政课教学备好课。“寻访的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丰富思政课教学案例的最好素材。”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陈希说。

(学生在铸造技术实训室开展实训)

为补足补齐春季学期落下的实习、实验类课程,学校在9月21日正式上课前,安排返校学生集中开展实践类教学。目前,已有700多名学生在工程训练中心完成实验课或工程实训。

化危为机,推动教育教学创新

就教育教学模式转变而言,此次疫情是‘危中有机’的。”研究生部主任俞昊认为,疫情暴发后,广大老师对线上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在后疫情时代如何优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有效推动新兴教学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外语学院副院长杨唐峰表示,新学期公共外语教学将结合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积累的经验,推进写作、听说等公共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和课堂双平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线上线下学习社区,建立“互联网+”的教学新形态。

(学生认真听课)

在旭日工商管理学院老师周建亨“运作管理”的课堂上,他通过“火神山”案例向学生讲授项目管理中各种资源敏捷调度的要则。管理学院新学期将进一步挖掘战“”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件,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和深度融合。

纺织学院则成立教学副院长、专业教师、教务员和辅导员组成的教辅团队,为新生提供全方位的专业辅导。同时,学院将面向所有本科生开放“科普实验室”和“科创实验室”,增强课内外教学联动,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科技实践。

开课首日,全校共开设475门次课,有339人次任课教师参与教学,上课学生人数达20535人次。从首日教学工作运行情况看,任课教师备课充分、精神饱满,学生全神贯注、学习氛围良好,各类教学设施正常运行,教学管理井然有序。开学第一课的铃声已经打响,东华人再次踏上寻梦、筑梦的拼搏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