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印迹]交通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校长:首任公学总理何嗣焜[图]

13.12.2015  23:28

[编者按]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值此欣逢校庆之际,特推出“120周年,交大曾经走过”“交大印迹”专栏,彰往考来,发扬踔厉,崇树风徽。

南洋公学成立后,盛宣怀自任公学督办,总揽公学全局。因他忙于洋务,不可能事必躬亲,于是盛宣怀亲自到何嗣焜府上,聘其为公学总理,即交通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校长,负责处理全校大小事务。盛宣怀十分信任何嗣焜,称之为“学通中西,虑周远识之士”、“宏深邃密,体用兼赅,淹贯古今各国源流,有匡世之略,而不郁于晚近”。  

何嗣焜(1843~1901年),字梅生,江苏武进人,清廷三品衔,候补知府。曾是李鸿章、张树声的幕僚。甲午战争后,受洋务教育思想影响,他认为“开通知识,教育尤亟”,有心从事教育事业。来南洋公学之前,何嗣焜曾参观过北洋大学堂。对新式教育折服之余,他也注意到由于北洋大学堂只注重英语语言和现代技术教育,学生国文功底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连简单汉语作文都不会。这给了何嗣焜很大的触动,主政南洋公学后,他专门与盛宣怀讨论此事。他觉得如果没有国文功底,再好的学生也不具备成为栋梁人才的资格。因此,他建议南洋公学学生录取的首要条件应当是具有阅读和书写本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入学后所有学生必须接受全面的中学教育,而后接受科学教育。何嗣焜所提倡的“中学”教育,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而不仅仅是中文、西文教学,它是植根于孔孟之道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盛宣怀同意何嗣焜的意见,对公学的课程设置始终强调要厚植经史之根基。  

作为公学的第一任总理,何嗣焜以其执著和勤奋,为公学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从购置土地,借用民房,招收学生,主持开学,到筹划兴建校舍,延聘中外教习,制订公学各项制度,他都身体力行,可以说费尽苦心,一片忠诚。在他任内,公学开办了师范院、外院、中院、译书院以及东文学堂。他亲手制定了《南洋公学章程》等多项规章。4年任期内共招收师范生、外院生、东文学堂学生近300名,输送出国学生10多名,还培养了一批以师范生为主的教师队伍。  

何嗣焜的住处离学校较远,每天早上8点之前他坐马车到学校办公,下午5点钟离开,数年如一日。公学的许多事情他都亲自劳作,连平常贴出的布告也不假手他人,由自己亲笔书写。当时他月薪100两银子,即便如此,他还把这份薪水给梅溪书院作为请教习的津贴,自己只领取一点车马费。  

1897年10月21日,何嗣焜起草了《南洋公学章程》,次年重新修订后呈报清廷。该章程共分设学宗旨、分立四院、学生班次等级、学规学课、考试、试业给据、藏书译书、出洋游学、教员人役名额等共9章20节。这份章程是公学最早的一份管理章程,也是我国近代高等学府第一个管理章程,曾经作为京师大学堂成立时参考的范本之一。除此之外,何嗣焜参与外院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特班章程、考试章程等一系列章程的起草和制定,在为南洋公学建章立制的同时,也为中国近代新式学堂制度化管理作出了贡献。  

1901年3月1日,何嗣焜在家中为两江总督刘坤一草拟新政计划。家人遥见他搁笔侧首,以为正在构思文章,结果长时间没有动静,趋近一看才发现他已经撒手人寰。  

10月,为表彰他的功绩,盛宣怀与刘坤一会奏清廷,建议史馆为何嗣焜立传。1917年学校师生制作何嗣焜铜像树立于校园内,以纪念何嗣焜在建校初期的功绩。  

襄理何嗣焜的是中文总教习、梅溪书院院长张焕纶。张焕纶于国学上素有研究,是当时沪上教育界学问精深、治学有方的名流。他所主持的梅溪书院在江浙一带远近闻名,胡适便是该院后来的毕业生。  

福开森由何嗣焜请来做监院兼西文总教习(相当于如今的副校长和教务长),每月薪水高达350两银,比何嗣焜自己还要高出250两之多。福开森系美国马萨诸塞州人,中文名福茂生。1886年毕业于波士顿大学,20岁的福开森即携新婚的夫人前往中国,长期从事教会教育工作。福开森在南洋公学4年,多有建树,协助校长选定校址、制定教学计划、规划校舍建筑、布置各门课程、聘请外籍教师、选派学生留洋,甚至经管学生用膳、保健医疗等等。福开森还将足球、棒球和网球等西方文体活动引进校园。由于当时学生对体育还没有多少认识,一般采取强迫锻炼的办法。1899年冬,学校举办第一次运动会,要求全校学生人人参与。消息传出,附近居民纷纷赶来,一睹为快,甚至从松江、青浦、昆山都有乡民坐船前来观战,一时场面蔚为壮观。在福开森努力下,公学还成立足球队,开始与沪上劲旅圣约翰学院对垒。第一次输得很惨,反而激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刻苦训练,球艺猛进。之后与圣约翰势均力敌,两校赛事也成为上海体育界的一大盛事。除了辅助南洋公学外,福开森还在上海接办了经营不善的《新闻报》,聘任原南洋公学总务汪汉溪为总经理。到了20年代,《新闻报》与《申报》齐名,成为颇具影响的大报。因福开森在上海的声望和影响,当时上海法租界有一条马路曾被命名为福开森路(现名武康路)。  

(供稿: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