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符合规律的举措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01.09.2016  14:09
  近年来,科技创新已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最重要的驱动力,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重组。今年4月,国务院批准《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不久前发布的《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上海积极响应中央部署,切实担负起国家赋予上海的历史使命的具体表现,更为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启建设科创中心新征程绘就蓝图。
   创新生态是四大任务之首
  与以往将“硬任务”放在首位不同,此次出台的《规划》将“培育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设为四大任务之首,与“夯实科技基础,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发展新动能,形成高端产业策源”“应对民生新需求,推进城市和谐发展”等其他三大任务平行推进。表面上看,这仅是文本顺序的变化,实则彰显了政府对创新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良好创新生态环境作用的深刻认识。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室副主任朱学彦认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对“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结构、功能的研究和探索热潮。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正在运用“创新生态系统”的理念审视自身的创新状态,用符合创新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举措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
  《规划》将“培育良好创新生态”放在首位,将举多方之力,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繁荣局面,进而推动各类科技创新相互促进,产生聚变效应。朱学彦认为,进入21世纪,全球创新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包括创新本身、创新者之间关系以及创新对外在环境的要求的变化。理解和应对这样的变化,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构想和举措。运行良好、充满活力、持续进化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在被广泛地接受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尤其是系统中人的整体素质、创新主体的多样性,以及能否提供满足未来创新需求的基础设施和运行机制等是其中的关键点。
   推进核心要素起“化学反应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规划》出台后,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将逐步建立,并将在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改革经验,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不顺畅、投融资体制不完善、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不合理、创新人才制度不健全等瓶颈问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经济增长动力加速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朱学彦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动力是创新要素之间的“化学反应”。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好比自然生态的食物和能量,需要流动,才能保持创新生态的活力。《规划》提出“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和活力迸发的良好环境”,旨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创新要素的供给,高效配置技术、人才、金融资本等创新要素,有效支撑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同时,创新生态系统还是一个创新的“家园”。自然生态系统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同样,良好的创新生态需要良好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规划》正是基于基础条件与文化的软硬两方面考虑,提出了“建设创新功能型平台体系”等任务,为创新生态提供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
  建设科创中心,上海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创新文化、符合创新规律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的创新基础设施,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最具创意的“点子”,不断推出原创的领先产品和服务,成为具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创新枢纽——这是《规划》有关“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的愿景诉求所在。(作者 戴丽昕 ) 【来源】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