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了 为何要说上海的桥?

09.06.2016  19:21

  今天是五月初五端午节,所以,我们来说说桥。

  这么说显然没有逻辑。如果思路正常的话,今天应该说的是粽子或龙舟。可惜的是,粽子我不会包,也很少吃,龙舟不但不会划,连坐都没坐过。而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桥,倒是走过不少,因此就来聊聊熟悉的。

  这话听上去问题更大了,那就绕回来吧。其实无论元宵、端午还是中秋,各地都有“走桥”的习俗,只是元宵走桥普遍一点,端午走桥少见一些。但据说,在浙西闽北等地,端午走桥依然盛行,当地人谓之“度厄”,就是消灾祛病之意。

  今天无非就是应应端午的景,找个由头来说说桥。这三座桥都在上海,还都发生在5月,此文就算三维空间彻底的混搭吧。

   [高架桥]

   要为“中环夜闯”担多大心?

  这个5月,上海滩最大的新闻就发生在桥上。当然,那不是跨江过河的桥,而是高架桥。

  23日凌晨,几辆重载卡车偷偷摸摸上了中环高架,不知是过于紧张还是得意,其中一辆突然侧翻。它自己倒了也罢,车上数十吨预制水泥管桩翻落一地,造成高架主桥面翘起毁损,中环内圈古浪路下匝道到沪太支路上匝道只得封闭,交通受到严重影响。

  写此文时,这段高架已经修复通车,倒是可以用较为平静的心态来重新打量一下。由于“夜闯”发生在上海交通严管期间,很多人纷纷议论管理上的漏洞,提出如何亡羊补牢。这当然是必须的,相信随后的硬件监管设施都会跟上。

  而我想说的是,这类“夜闯”以后在市区会越来越少,不是因为卡车老司机们“变好”,而是因为上海会“变慢”。

  说上海会越来越慢,很多人或许不爱听。不急,先听我解释一下。我说上海已经进入变慢通道,是指市区的大规模建设基本结束,那些重载卡车夜闯内环、中环将日益成为小概率事件。最近和上海滩智囊王新奎教授聊天,他说市区的建设差不多了,接下去只要这个城市的空气好一点,交通便捷一点,治安更安全一点,文化更丰富一点,就可以了。

  不过,我这么说,绝非“夜闯”自然灭绝论,而是说,在今后很长阶段,上海尚存的发展空间在郊区,城市管理的难点也是郊区,特别是城郊结合部。在交通管理上,比内环、中环更难管的是外环、郊环和郊区高速。这些路都不对重卡限行,不能设置限高一禁了之,但对这类车辆的超重超速,又不能不管,管起来显然更难。这还是小问题,对危险品运输更得留神。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对“中环夜闯”的思考,停留于严管重卡潜入市区,那就偏了。

   [人行桥]

   天桥存废”是个什么问题?

  上个月第二座有新闻的桥,是人行天桥。

  早在今年3月份,市中心华山路延安路过街天桥便筑起围栏。地铁方面说,为了地铁站建设方便,这个天桥要拆了。但到了5月份,事情出现反转,这个人行天桥不拆了,不仅如此,还要提升品质和功能。

  这显然是件好事,在这个车流湍急且马路宽阔的路口,留下天桥是便利行人的。我之所以在路口前加上两个限制词,是因为从理念而论,人行天桥是把交通优先权让渡给了汽车,而要求行人登高避让,一直颇受争议。

  人们的正常感受是,如果马路不太宽,车流不太急,爬天桥过街是件麻烦事。所以会看到在这样的路口,时常有人弃桥走路面,虽然这样做既不合法,也比较危险。

  但到了像华山路延安路这样的路口,恐怕没有人敢走路面,这时候有座天桥就是安全的保证。如果碰巧自动扶梯还难得开着,那简直要有点幸福感了。

  事物都是相对的,人行天桥不是放在哪儿都好,也不是都不好。上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天桥,这十来年间已经拆了不少。从大趋势上看,很多人认为人行天桥过时了,必将成为逝去的风景。

  对于这种“天桥消亡论”,我当然不同意。天桥的好处是让人彻底不必担心车流,直接把行人送到另一个空间。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天桥只起到一个过街功能,就太大材小用了。

  在上海很多商业繁华地带,如果有座天桥连通路口各个办公楼、商场、地铁、公园、公交站,显然会让行人更便利,商场的生意也会更好。因为在这样的地方,车流是不可阻遏的,不如干脆把地面留给汽车,为行人创造一个空中走廊。这方面,小陆家嘴的C型人行天桥,或是效果不错的案例。

  要我说,给人平添麻烦的天桥应该拆,给人带来安全感的天桥应该留,而丰富内涵和功能的天桥应该新建。

   [浦江桥]

   徐浦改道”蕴藏人性弱点?

  最后说第三座有新闻的桥。如果说“中环夜闯”是新闻爆款,“天桥存废”是饭后谈资,那么这第三座桥“徐浦改道”,基本上就是报纸上的豆腐干,饭桌上喝多了没话找话才会说说。

  不过在我看来,这里面的意味不小。

  巧也是巧,也是23日,作为上海外环线上著名的瓶颈,徐浦大桥开始为期两周的大修。除了一些常规动作,这次的重点是把主线由9车道改回8车道。

  这种“9改8”是件很小的事情,但细品却有意味。

  19年前,徐浦大桥建成通车,当时就是双向8车道。到了2006年,有部门建议浦西到浦东方向的车道重新分配,单向加划了一根车道,目的当然是为了缓解拥堵,据说一开始效果不错。但一段时间后,由于徐浦大桥上的卡车比例超过70%,车道人为多划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车道太窄,必然减缓车速,反而增添拥堵;大量重车停留在桥面上,也对大桥结构安全产生了不良影响。

  简单地说,不是车道越多通过越快,有时会适得其反。

  世事皆如此,不能想当然。比如说,现在各大城市都拥堵,很多人说,那是因为市中心人口太多、密度太大,应该进一步把人口从市中心导出去,这样才能改善城市生活品质。这种说法乍听非常有道理,细想漏洞百出。去年曾和周其仁先生讨论过这个问题,为何大城市的便利程度、发展机遇要比中小城市好,就是因为大城市有足够的人口密度,这样才能促使分工,分出各种服务行业。同时,也因为人群密集,资讯才会快速流通,而在现代社会,信息就是发展机遇。

  从这个角度看,很多事情应该绕个弯思考。当你觉得问题显而易见,办法唾手可得时,往往就是犯错的开始。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当然应该吃个粽子压压惊。没有什么难题是一个粽子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吃两个。

  好吧,终于又绕回来了。祝各位端午节更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