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让交友成为奢谈

25.03.2015  14:53

  大概十几年前,美国就出版了一本书,叫《野心勃勃的青春期》。作者称,现在的青少年比起过去来很少有朋友,大家都是各忙各的,根本没有时间交朋友,甚至会把彼此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我的一位在加州长大的60后朋友,见了我15岁的女儿用功到半夜一两点,觉得实在不可思议。她告诉我,她读高中时,脑子里从来没有想过会到加州以外读大学,毕业进加州体系的几个分校,早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谁也不会为升学操心。我则告诉她:我的女儿不仅仅担心大学竞争,还担心找不到工作。这更是上一代高中生做梦也不会操心的事情。

  女儿告诉我:她在学校,往往和朋友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上完数学课,马上收拾书包赶到英文课的教室,几乎要小跑;刚跑进门,发现老师已经开始讲课了。有时吃午饭的时间也没有。课与课之间,安排就是这样紧凑,还怎么交朋友?放学后,马上去运动队训练,或者赶着上钢琴课。如果几件事情有冲突,家长还要和教练、老师协商解释。孩子分身乏术,根本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放学和几个朋友泡一泡。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DavidBrooks曾写过一篇文章,探讨这里的吊诡。他说,过去的孩子,长大后面临的世界有着比较清晰的框架结构。比如,高中毕业进工厂,大学毕业进公司,这几乎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需要太操心。到了自己的岗位上,把别人吩咐的事情办好,一辈子稳稳当当、舒舒服服。而这些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框架拘束少得多。相比之下,当今的孩子长大后面临的世界最少框架结构:传统的工作岗位每天都在消失,自己的事业轨道究竟是什么,一点线索也没有。可惜,恰恰是这些孩子在成长中被最严格的框架所拘束,习惯于每分钟都按照成人安排的框架生活,长大后突然面对毫无框架的未来,他们将如何举措?这个问题,现在谁也难以回答。

  1956年,美国社会学家WilliamWhyte曾出版一部名著《组织的人》,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理论:人们一直认为,美国人标榜个人主义,敢于冒险,崇尚自由。其实恰恰相反,美式的资本主义全被大公司所代表的高度复杂的社会组织所控制。要想成功,就必须接受这些组织的安排,小心翼翼地服从组织的决定,不能有什么个人意志,而且非常怕冒险,总觉得组织的决定比个人的决定要可靠。这就是在公司的科层阶梯上一级一级向上爬的白领上班族。他指出,这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摧残了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也伤害了社会的竞争力。

  毫无疑问,WilliamWhyte针对的是50年前的社会现实。那时的美国经济,也许可以被三大汽车的流水线所代表。大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发展到了近乎自动化的精度。互联网时代,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这种大公司对社会的控制。车房里创业,实际上就是对科层组织的挑战。乔布斯、扎克伯格等人面对媒体和公众,从来不是西装革履,而是牛仔裤体恤衫,其包装凸显的个人主义符号。这也说明,在互联网的高科技时代,能够突破组织束缚、独闯天下的人才越来越显得珍贵。个人的自由和想象,比组织的规程和纪律更能够应付变幻莫测的未来。

  然而,这样的竞争使知识升值,升学战如火如荼,反而推动着Whyte所谓的“组织人”越来越向低龄渗透:为了上个好大学,家长们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体育活动、课外爱好等等方面,无不斤斤计较,最终代孩子把一切都组织得天衣无缝,没有一点自由空间可以“浪费”,以求在竞争中获得最大的边际效益。结果,过分规划的童年成为生活的常规。孩子们失去了游乐场、野地里的自由,他们坐在家长的车里,从学校开到运动场,从运动场开到钢琴老师家……最终变成训练有素却没有主见、没有朋友、没有信心、只知道把老师和家长交代的事情办好、早熟却永远也长不大的人。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薛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