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13个突变基因首次公布 专家详解肺癌诊治新手段

19.03.2016  07:09

  东方网3月19日消息:亚洲人的13个肺腺癌突变基因首次被发现,高危人群需要做低剂量螺旋CT检查,微创手术又有最新“平衡”理念……由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和解放日报社共同主办的上海市健康大讲堂暨第28届解放健康讲坛,昨天下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举行,近千名观众热情参与。来自沪粤两地的知名胸外科专家何建行、王群、陈海泉以“倾听‘肺腑’之言”为主题,首次向公众发布了发现肺腺癌13个突变基因,并为市民推荐了早诊早治手段和微创手术的最新理念。

   发现亚洲肺腺癌基因突变特点

  肺癌发病的增加与人口老龄化、城市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环境污染以及生活方式不良有关。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共同影响。其中,基因变异是产生疾病的内因和基础。

  按照组织学分类,肺癌可分为两大类: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分别占确诊肺癌病例的15%和85%。肺腺癌是最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学类型,它大约占肺原发肿瘤的40%,较容易发生于女性及不抽烟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何建行教授说,过去3年他们做了一个亚洲大规模人群基因学的分析,发现了中国人基因突变的特点,鉴别出了肺腺癌的13个显著突变基因,包括最常见的突变基因TP53和一些新的突变靶基因如RHPN2、GLI3和MRC2。这一发现使针对基因的靶向治疗用药有了更精准的应对。一旦针对基因找出它相应的位点,治疗有效率很可能从原来的30%达到70%。

  基因谱的发现,并不仅仅在指导用药上有效。何建行表示,在患者做了诸如肿瘤切除的治疗后更能直接达到效果。譬如有一些基因突变导致的肺癌容易复发,而有些却不容易复发,对易复发类型将会采取辅助治疗,其他人群则不必“陪绑”治疗。“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把手术后不同人群分为容易复发、不容易复发,高、中、低风险等不同类型,最终起码三分之一的人群不需要做术后治疗,大大减轻了他们的痛苦和负担。”何建行介绍。

   高危人群需做低剂量螺旋CT检查

  肺癌能不能预防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王群表示,目前预防肺癌最好的方法就是戒烟和尽量避免二手烟。同时,要装好油烟机防烧菜油烟、装修材料要绿色环保,注意房间通风,并注意运动,饮食平衡和保持好心情。

  肺癌既然越来越多,如何发现呢?王群说,要注意早期症状,比如说刺激性咳嗽和血痰。但事实上通过这一方法发现肺癌,往往已失去了手术机会,所以真正的早诊早治是指健康体检,特别是低剂量螺旋CT的运用,可以帮助发现小于1厘米的肺部肿块,这部分肺癌病人80%都可以通过手术治愈。

  王群提醒,45岁以上的人群、烟龄超过20年、有肿瘤家族史、肺部有既往的病史等,均应列为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常规体检。首先抽血检查肿瘤指标,但这种检查并不等于指标高了就是癌症,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上海市胸科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教授韩宝惠提醒市民,这一检查仅200余元,医保还可以覆盖。

  王群说,一旦发现肺部小结节,不要害怕。“要不要开刀,一定要听专业胸外科医生的意见。”如果发现肺部是毛玻璃状的小结节,它是一种惰性肿瘤,发展非常缓慢。如果医生建议观察等待,只要一年检查一次就没问题,小于5毫米的不必去管;5—10毫米间,就需要3到6个月检查一次;大于10毫米则需要尽早干预。

   小切口、打洞少并不等于微创

  王群表示,肺癌的最好干预办法就是手术。而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胸外科教授陈海泉指明,微创3.0的概念中,更应该注重系统理念,诸如运用腔镜技术、多学科的参与,以及全方位考虑治疗对患者全身的影响,比如麻醉时间长短、手术时间长短等。

  陈海泉说,在过去的手术中发现,全肺叶切除后的功能要比亚肺叶切除差得多,对于早期病人其实可以尽力保留肺功能,选择亚肺叶切除。如果淋巴没有转移,也不需要去清除“站岗放哨”的淋巴结。通过术中快速冰冻的手段,就可以帮助发现切下来的肿块是什么性质,是否需要再做肺叶切除。“早期肺癌只要做部分切除就可以了。

  在手术中,由于时间的拉长,其实也会因为单肺通气时间以及麻醉药物的给予而产生切口损伤、脏器损伤、系统性损伤。陈海泉说:“微创不等于小切口,不等于打洞少,手术安全、彻底、有效这是最重要的。就像走钢丝一样,平平稳稳走过去最重要,不能为了追求打一个洞,把手术时间放得很长,里面捣得乱糟糟;为了干净切个大口子也不对,一定要平衡。

  本次讲坛的承办单位为上海市胸科医院,协办单位为上海市健康教育所、上海新闻广播《活到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