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29年穿3万球拍“不要钱” 翻新羽毛球20万只

08.10.2015  10:53

9月27日下午,朱宏在自己的器材室内穿球拍线。

9月27日下午,云岗文化活动中心内,朱宏正在带领孩子们做体能训练。

  【榜样说】

  朱宏 74岁 社区:云岗街道北区

  我每天锻炼身体,也希望居民都有一个健康的晚年,我做的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事儿,希望能坚持到78岁。——朱宏

  丰台云岗街道74岁的老人朱宏常接到认识不认识的人打来的电话,有时都晚上9点多了:“朱师傅,刚在球馆打羽毛球不小心打断了拍网,你给我们穿一下吧。

  准备就寝的老人当即起身下楼向400米外的北区东里25号楼走去——退休后,朱宏腾出25号楼的一套房子专为居民免费穿羽毛球拍、网球拍的线,翻新废旧羽毛球。从2000年退休,他已义务穿拍6135只、翻新废旧羽毛球20余万只。

   很舍得

   29年公益穿拍近3万

  朱宏免费为居民穿球拍线的“公益史”最早可追溯到1976年。

  “文革”末期,朱宏主管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的文体工作,发现很多人的球拍经常因断线而弃之不用,觉得可惜的朱宏就开始为大伙儿义务穿线。

  最初的“业务范围”在云岗地区,后来朱宏决定到市内布点——朱宏主动到前门、菜市口两家体育用品专卖店,提出可提供免费穿拍服务。

  云岗距菜市口30多公里,那时高速路未开通,公交车必须经过堵车严重的杜家坎。每周六下午5点半一下班,朱宏将东西送回家后赶紧搭乘公交车去市内——晚上他再带着收好的拍子赶回。

  那时没穿线机,穿拍都是手工活,一只拍子穿下来手臂酸疼,通常穿完所有拍子,手臂拿不动任何东西。“有时也顾不得这些,为准时送回拍子,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除去中间去外地的10年,29年来,朱宏穿的拍子有近3万只,他也成为云岗地区球友圈的知名人士。

  “带着线来穿拍免费,不带线的收费20多元,而周围店穿线要七八十元,”装甲兵学院的焦先生说,学校距三院有六七公里,大伙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免费穿拍的朱师傅。

   很理性

   15年记录下居民需求

  在焦先生眼里,朱宏又逗又“认真”,“当时没带线去穿拍,最初25元,其中20元是拍子线费用,5元是穿线机使用费。过了一段时间,朱师傅说穿线机的成本收回来了,给没带线的大伙儿穿线一律只收20元的线钱。

  朱宏还自制了记录本,上面按时间、姓名、日期、电话、(购买)拍子数目等记录着穿拍明细,每行后面红色对号表示送拍人已取走拍子。

  自2000年6月1日到2015年8月31日,朱宏第六本穿拍记录本上最新统计数字是“6135只”。

  朱宏也有意识记录和观察居民的需求——在另一摞灰封皮的5本记录中,朱宏详细记下居民的购买情况。

  “做这个记录既是为进货时有目的,也可以将居民的运动情况供有关部门了解,”航天科技出身,朱宏有着细致、理性的科学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贯穿在朱宏的公益体育的方方面面。

  给成年男子穿拍子,朱宏会将纵线穿成25磅,横线分成三部分,底部5到7根线穿成25磅,中间区域穿成25.5磅,顶部26磅。“打球时击球点一般都在中上部,磅数较符合成年男子。而上下磅数不同,会增加球拍表面张力,用起来很顺手。”他说,穿拍虽是小手工活,但和航天技术一样需要技术含量。”

   很忙碌

   修球工+会长+教练

  25号楼的房子是朱宏体育公益事业的根据地。

  一进门,地上整齐排列的羽毛球桶首先映入眼帘,密密麻麻的球桶中放置着一个板凳和一盆坏掉的羽毛球片——朱宏也免费为大家修理旧羽毛球,变废为宝。

  “球的消耗大,买球是笔不小开支。居民买修好的旧球,只需要20元一桶,”朱宏说,目前大概修球有二三十万只。

  朱宏先后主导成立了航天三院离退休中老年羽毛球协会、台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前两个协会仍在运作,其中羽毛球协会有会员80多人,台球协会有会员77人。

  每天早晨7点多,吃完早饭,朱宏赶往云岗文化活动中心,带领羽毛球协会会员打球。10点多,朱宏辗转到北区另一老年活动中心,带领大家打台球和乒乓球。下午到台球协会练球,晚上到25号楼穿拍子、修羽毛球。

  朱宏还曾在云岗活动中心、装甲兵学院等地免费开办羽毛球培训班,学员累计5000余人。目前云岗活动文化中心羽毛球培训班仍在坚持,每周六下午两点半到五点;而每逢寒暑假,朱宏也会开办暑假班,今年暑假,就有63个孩子来学球。

  每次正式开课前,朱宏都会先让学员做体能训练培养身体素质。学球结束后,他还会给孩子们安排加减乘除的奥数题作为作业。

  曾经的学生刁先生说,朱宏的羽毛球培训班两个半小时只收费10元用于租场地费,“他从来都严厉要求自己和学员,不会说我是做公益体育教学,就不负责任。

  当然了,忙碌的朱宏偶尔会被老伴心疼地嗔怪:“人家70多岁了,都不能动了,而你还在折腾。

  “我理解老伴,但还是想能培养出一个人才就培养出一个,也是希望老年人都有一个健康的晚年,”朱宏说。

   【“北京榜样”上榜人物】

  沈向东

  1956年出生,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主任医师,今年1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他把病人当亲人,常用自己的工资贴补贫困患者。即便在查出患肺癌后,他仍坚持给患儿做手术,达半年之久。

  陈磊

  1984年出生,北京市临空经济核心区管理委员会科员。今年7月12日,陈磊与朋友在黑龙潭景区游玩,听到有人在水中呼喊救命,陈磊毫不犹豫,立刻跳进水里,成功将两名落水女孩救起,事后默默离开。

  蓝天野

  1927年出生,著名表演艺术家。离休后仍心系话剧事业,多年来为青年演员讲授戏剧表演理论和技巧。今年,他再次执导《贵妇还乡》,因劳累过度身体虚弱,边输液边排练,让观众领略了这部剧作的无穷魅力。

  梁会兰

  1976年出生,朝阳区八里庄东里社区助老志愿者。她二十年如一日,先后帮助过十几位社区孤寡老人。由她组织的“会兰孝亲敬老服务队”为300多位孤寡、空巢、残疾老人提供长期固定爱心服务。

  董跃东

  1936年出生,通州区退休教师。他和老伴是一级教师,退休后在家做起了义务家教,一干就是10年多。他们先后义务为80多名学生辅导语文、历史、数学、化学等科目,其中几个孩子多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王振

  1977年出生,北京红爹之家志愿服务队创始人。他以雷锋为榜样,坚持为群众做好事。他创建的北京红爹之家志愿服务队,先后开展组织了助残、敬老、帮困等一系列公益活动,受益群众上万人。

  王文彬

  1979年出生,北京市利泽汽车修理厂经理。她2004年起投身慈善事业,先后助养顺义太阳村11个孩子,负责他们生活和探亲的费用,捐款近15万元;为监狱服刑人员的100个孩子捐款5万元,让他们重返校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