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艺术季主展场初展新貌,10月15日翘首以盼
坐落在浦东新区黄浦江滨江的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曾是亚洲最大的粮仓,由于历史原因,多年废弃不用,沉寂多时。如今由著名建筑师柳亦春亲自操刀改造,即将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场的身份于10月15日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从杨浦滨江看向江对面,筒仓改造正在进行中
随着外挂扶梯的安装即将完成,一期工程接近尾声
我在筒仓前前后后干了十年,当初建造的时候便号称是“远东第一流”的最大的仓储仓库。突然00年,筒仓要停产改造了,我们从感情上来说有点接受不了,舍不得。当时,码头卸货主要是粉尘,附近居民反应很大。改造,我们当然也寄希望于它要改造好。——原民生港务公司筒仓队队长朱维义
96年正式投产,投产后是老百姓需要什么就有什么。——原民生港务公司工会主席汤洪根
1、工业繁华退去, 筒仓将焕发艺术活力
民生码头,曾经的上海港散粮、散糖装卸专业码头。坐落其中的8万吨筒仓,曾经是亚洲最大的粮仓,“远东第一流”的仓储建筑,是民生码头中最具震撼力的工业遗产。随着黄浦江岸线产业转型、工业外迁而退出了历史舞台,8万吨筒仓也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褪去它原有的仓储功能。
右为8万吨筒仓
虽然建成时间只有短短的22年,却作为不会再出现的建筑空间类型而具有历史遗产的保护价值,是重要的工业遗产。作为曾经的生产建筑,筒仓的建构直接呈现了因工业生产的需求而具备的巨大力量。
工业时代的繁华褪去,沉寂多年的民生码头,随着浦江两岸贯通而焕发新生,8万吨筒仓也将以此为契机,完成第一期的改造工程,在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开幕后免费对公众开放,使公众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它,感受别样的工业力量和艺术氛围。
筒仓一层空间
2、“改造性再利用”原则下 一次积极尝试
建筑师柳亦春介绍道:8万吨筒仓是在“改造性再利用”原则下的一次积极尝试。《巴拉宪章》中说道,“改造性再利用”关键在于为某一建筑遗产找到恰当的用途,这些用途使该场所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再现,对重要结构的改变降到最小限度并且使这种改变可以得到复原。
建筑师在施工现场探讨
对待工业遗产的修缮和保护,更应在延续和保护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基础上,使其在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获得新的价值和意义。
筒仓改造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利用好巨大而封闭的筒,既保持原有外观又能体现建筑已被赋予新的内容。这个平衡点对于建筑师而言是特别有挑战性的话题。
3、从仓储空间到展览空间, 基础功能改造为本次工作重点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为持续三个月的临时性展览,作为本次空间艺术季的主展场,筒仓建筑的底层和顶层是主要的展览空间。由于筒仓建筑高达48米,要将底层和最顶层的空间整合为同时使用的展览空间,必须组织好顺畅的展览流线,同时也要处理好必要的消防疏散和配套服务等设施。
为满足大人流量的交通需求,筒仓内设4部疏散楼梯,筒仓与辅楼缝隙中增设中庭与自动扶梯,除此之外,外挂一组自动扶梯,将三层的人流直接引至顶层展厅。
施工现场
4、外挂扶梯塑造沿江景观空间,本次改造最大亮点
本次展览流线组织的最大亮点是通过外挂一组自动扶梯,将三层的人流直接引至顶层展厅,使人们在参展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北侧黄浦江以及整个民生码头的壮丽景观。它以轻盈简约的形式,低姿态地融入筒仓建筑,既满足交通等建筑功能需求,又成为市民观景的最佳去处,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建筑重新利用所注入的新能量。
设计方案
施工现场
外挂扶梯空间
除了悬浮在筒仓外的外挂扶梯,筒仓本身几乎不做任何改动,极大地保留了筒仓的原本风貌。
改造前
改造后
在外挂扶梯的底部,还邀请了著名艺术家展望一起合作,利用独特的拓片不锈钢板,将江边码头的粗粝肌理拓至镜面不锈钢上作为外挂扶梯的底面装饰,同时也倒映着民生码头周遭的景象。
5、8万吨筒仓转型首秀, 10月15日震撼开幕,重回公众视野
上海正在面向未来,打造“全球卓越城市”,这将是一座“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把文化建设放在城市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是上海向着更有魅力、更有活力、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坚实迈进。
建筑是文化的“容器”,是心灵感悟和精神体验的重要空间,更是增强城市吸引力、影响力、创造力的重要载体。
8万吨筒仓是一座震撼的工业建筑。它将容纳2017空间艺术季规模庞大的展示内容,包括四大主题展和十二个特展共约200个展项。四大主题展集中在筒仓一楼展出,预计每个筒仓下方大约有100平方米空间用于陈列1至2位艺术家的作品;十二个特展主要分布在辅楼,汇集了中外众多建筑事务所的城市、建筑、空间探索。在筒仓顶层空间,展出内容将着重凸显上海元素,主题包括上海城事、城市微更新、两岸贯通实践等。
筒仓第一次转身如投石问路,将用文艺时尚范刷新一代人的记忆,从天下粮仓到艺术秀场的大变身,焕发全新的生命,为黄浦滨江贯通注入新的活力,为上海释放更多的文化空间,打破时空的割裂,连接,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
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