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空中上线"四大问题 两年内或可在飞机上用手机上网

24.07.2014  12:15

  东方网7月24日消息:据《青年报》报道,昨天,中国大陆首个卫星宽带空地互联商业测试航班顺利完成了沪京往返的飞行任务。记者在东航班机上体验发现,整个上网过程用PAD发微博、微信,浏览网页,发邮件甚至微信视频都挺顺畅。但空中上网目前仅限PAD和笔记本,手机不在其列。

  如何在飞机上上网?

  实名认证用PAD更方便

  昨天东航首个空地互联WIFI航班商业测试在京沪航线上完成,去程航班号为MU5101、回程为MU5108。由于在空中使用互联网需要实名认证,青年报记者在登机前就拿到了登录验证码。

  根据保障飞行安全及业务监管政策的要求,飞机上的卫星通讯及客舱内WIFI设备须在飞机起飞后爬升到10000英尺也就是约3000米高度后自动打开,此时旅客才可进行空中上网;而当飞机下降,高度低于这个数值或提供网络可能影响飞行安全时,WIFI设备会自动关闭。

  在乘坐的MU5108次航班起飞20分钟后,记者随即打开PAD,按提示输入登录验证码后就连上了WIFI信号。随后,记者用微信与地面亲友联络,能很顺畅地实现“空地聊天”。而发微博、浏览网页、发邮件等也“不在话下”,记者在PAD上打开青年报电子版网页,除了稍微有点延迟外也比较顺利。

  目前,东航的空地互联WIFI航班仅限使用PAD和笔记本,手机仍要全程关机。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飞机上使用PAD上网更方便、更快捷,使用笔记本电脑往往要“周折”一番。

  何时能用手机空中上网?

  国内未来两年之内或可解决

  既然在空中能用PAD和笔记本上网,为什么手机不可以?昨日东航的WIFI航班测试飞行之后,不少旅客都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对此,中国宇航学会、卫星通信协会、航空公众通信协会联盟专家委员周宏博士介绍说,目前,在我国国内不允许旅客在飞机上开手机,要求全程必须关机。而在美国和欧洲,则已允许旅客在飞机爬升到10000英尺即3000米以上时打开手机,以飞行模式作为一个终端接入互联网。

  周宏表示,目前这一情况在我国之所以还不被允许,是因为相关的测试流程还没有走完,“中国民航局已经在进行验证,而且也在对一些法制法规进行调整审核,从我掌握的时间进度来看,未来两年之内这个问题就会解决。

  至于在飞机上用手机打电话,周宏表示,在飞机上要想像在地面那样实现手机通信是不可能的,“那样的成本非常高昂,所以现在想空地电话联系时都是通过海事卫星。”周宏认为,以后空中互联网普及后,旅客完全可以通过接入互联网实现空地对话,比如微信视频等。

  能同时满足多少旅客?

  200人可同时开网页、发微信

  此次东航使用的是亚太六号卫星KU波段转发器实现空中上网。东航IT人员牛翔介绍说,Ku波段数据通讯能够实现的理论通讯速度为50M,但由于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损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卫星与飞机间通信的最大带宽为32M。“根据前期内部飞行测试的情况,按照A330机型大部分旅客(约200人)同时上网来看,能够实现网页浏览、微信互动、空中购物等基本上网功能。如果40-50人同时上网,除实现以上功能以外,还能完成空地视频连线、网络视频播放等功能,基本满足旅客高速上网的需求。

  在昨天的两段测试飞行中,去程约有80人使用,其间使用视频就略微有点卡;而回程有30多人使用,微信视频总体就比较流畅。

  空中上网是否收费?

  9月30日前不收费未来待定

  东航透露,从昨日首飞到9月30日,东航将继续对空地互联网络进行商业测试,在此期间,旅客体验空中WIFI不收取费用,“我们会通过参加活动等方式,每个航班挑选部分旅客让他们免费体验。”不过,至于未来这项服务是否会收费,东航没有给出明确回答,只表示无论使用何种技术模式,在飞机上实现空地互联服务成本都是较为昂贵的,远高于地面互联网服务的成本,“东航与中国电信正在加紧研究空中互联网未来商业模式,希望能通过商业模式的探索与优化,为旅客提供价格尽可能合理的空中互联网服务。

  对于这一问题,周宏博士认为,从国外的情况来看,这一业务收费是趋势。

  周宏介绍说,通过卫星实现天地互通是需要一定成本的,仅机载卫通设备的成本就要几十万人民币,此外卫星资源租用、地面互联网租用,卫星地面主站运维、地面运控中心监管等也都有不小的费用。“如果将来收费的话,要想降低收费成本,必须是整个机队都实现改装,产生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