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蟹"上市 本地蟹年产万吨仅占市民消费量1/6

16.10.2014  11:11

  原标题:上海“稻田蟹”上市了,本地蟹年产万吨仅占市民消费量1/6

上海首个正宗的“稻田蟹”在枫泾开捕。

王武教授在展示接近1个高的芦苇稻。

何文辉展示稻田蟹中的大个子,有六两多重。

捕捞上来的稻田蟹。

稻田蟹的饵料,有紫薯,黄豆,芝麻,南瓜和带鱼等。

  东方网10月15日消息:吃芝麻、啃南瓜、再来点带鱼肉,在上海金山区枫泾镇的稻田里,大闸蟹在水稻秧的遮蔽下肆意生长。10月15日,枫泾的“开太红”大闸蟹开捕上市,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武向记者表示,这是上海首个稻蟹共生的“稻田蟹”。今年,上海本地大闸蟹的产量可以达到1万吨,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上海市民的胃口。

   大闸蟹直接住在水稻旁边

  2013年,金山区枫泾镇设立了97亩“稻蟹共生”的种养结合试验基地进试验,今年开始这些“稻田蟹”正式投放市场。

  “去年是第一年养殖,最大的蟹5两多,今年最大的有7.3两,稻田大闸蟹平均规格达3.5两,雌蟹2.5两。”负责这一项目的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何文辉介绍。

  在基地里,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了一桶桶大闸蟹饲料,有芝麻、黄豆、紫薯、南瓜,荤菜则有带鱼。“芝麻富含氨基酸,可以增加蟹肉甜味,南瓜可以让蟹黄更肥厚,颜色更黄,带鱼则增加动物蛋白。”何文辉说。

  技术总指导王武告诉记者,上海郊区的养蟹产业通常采用“蟹草共生”模式,就是在养蟹塘种水草,即使是稻田养蟹也只是在稻田的周围挖蟹塘。而在枫泾试验基地,水稻采取了大垄双行的播种方法,让稻秧的间隙加宽,而大闸蟹就生活在两排稻秧之间宽敞的空地里。

  “冬天,地里种满水草,水稻的秸杆磨成粉肥田。等草吃完了,6月开始插秧。”何文辉说,除了饵料,大闸蟹还可以直接吃稻叶上掉下来的昆虫,因为大闸蟹的存在,这些稻田也容不得一点点农药,“水稻的产量下降了,品质却上升了。

   湖蟹过度养殖,面临困局

  “我一直和一些昆山的蟹农说,不按照科学方法养殖,水肥了没有草,养不出好蟹。”王武说。

  而何文辉也认为,之前很火的湖蟹如今面临着一些困境。由于一些农户只追求产量,原来原亩水域只能投放200只蟹,现在最多时投1000只蟹,不到半年水草就吃完了,蓝藻开始疯长,加上生活污水,导致水环境被污染。因此,近几年,阳澄湖、太湖水域都已经大大缩减了大闸蟹的养殖面积,实行退田还湖。

  在专家看来,科学养殖的“稻田蟹”一方面可以保证粮食生产,经过水稻吸收以后为水脱氮脱磷,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对上海这样水域面积较小、稻田面积较多的城市,“今年上海本地大闸蟹的产量可以增加到1万吨,可是上海人吃蟹实在太厉害了,一年要吃6万吨蟹,本地产的远远不够供应。”王武认为,发展“稻田蟹”将大大增加上海本地优质大闸蟹的产量。

  对于上海此前为何没有类似的养殖模式,王武解释,类型模式在辽宁盘锦等北方产地早已使用,但因为南方水田的需要“烤田”,加上稻飞虱难以避免农药,所以很难试验。此次上海海洋大学引入新培育出的芦苇稻,杆子粗硬,个头可达到1.5米至2米,不会受到稻飞虱的侵扰,因此可以试验在稻田里养蟹。

  何文辉嘱咐技术人员,将六七两的大个头挑选出来做为种蟹,“它们是大闸蟹中的‘姚明’!”他表示,大蟹育种的流产率远高于小蟹,但希望通过几代繁育,在上海也能养殖出个头超过1斤的“超级大闸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