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积极探索以文化方式助推社会治理创新

19.04.2016  07:41

  从2013年起,上海连续三届举办覆盖全市、贯穿全年的市民文化节。每年举办的5万项多形式、广覆盖、高质量的各类文化活动和赛事,吸引了2400万人次积极参与,帮助市民从传统文化、优秀文化中获得滋养。三年来,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公共文化活动吸引着更多市民参与到社区自治中来,对社区和城市产生更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这正是上海从文化视角探索适应大型城市特点的社会治理模式,用文化方式助推社会治理创新所做的努力。

  以文化为纽带,构建熟人社会

  徐汇区东方曼哈顿世纪豪庭是一个高端社区,居民们交流很少,邻里之间互不认识。这两年,在市民文化节的平台中,豪庭居委会引入资源,以举办活动为纽带让居民走出家门,加强互相之间的联系。居委会主任王雯告诉记者,考虑到东方曼哈顿孩子比较多,他们首先从孩子入手,为他们打造公共文化空间,提供文化课堂和文化舞台,慢慢从孩子辐射到家长。去年一年,“手拉手——我们是一家”系列活动举办了十几场,双语故事会、话剧表演课、春节联欢会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孩子的参加。孩子们认识了,父母们也就相互熟络起来。电梯里开始有人打招呼了,周末开始有家庭一起出游了,冷漠的高端社区开始有了从前弄堂般的温情。

  以文化为依托,推动社区自治

  如今的东方曼哈顿,有了更融洽的邻里关系。去年7月,针对社区的高空抛物问题,居民成立的自治理事会张罗起一场听证会征询居民意见,并共同制定居民公约张贴在楼道中,相互监督。社区居民还自发建立“爱心妈妈”等微信群,组织衣服鞋帽捐赠等爱心活动。

  在曹杨社区,从2013年开始的“夕阳圆梦”活动以6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要对象,征集了曹杨街道居民的9403个梦想。社会党团组织、共建单位、社会公益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纷纷行动起来,为老人们圆梦。其中有三对老人年轻时没有拍过婚纱照,一直非常遗憾。曹杨社区服务中心的青年志愿者们联系摄影公司,让年逾古稀的老人们穿上了婚纱和西服,为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截至目前,9403个梦想中已经有4654个得以实现。

  曹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秦蕾告诉记者,这些年的市民文化节通过展览、演出、讲座、公益电影等活动形式初步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同时,通过文化节各大赛事的组织、参与、举办,增加了基层群众文艺活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通过把“勤、诚、信、仁、孝”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类市民文化活动中,唤醒了社区居民的市民意识,为文化治理自觉打下了基础。

  以文化为手段,化解社会矛盾

  广场舞的火热及其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曾在全国范围掀起轩然大波。然而市民文化节从2013年起举办全市规模的广场舞大赛,每年吸引数千支团队参加。在规范化的赛事中,推出广场舞“文明公约”,还推动成立沪上首个广场舞自治组织——“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协会”,用社区自治的方式让矛盾得到化解。

  闵行区有200余个广场,有各类广场文体活动团队3000余支,但普遍存在设施设备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完善、活动秩序不规范、活动信息不透明等问题,部分广场还出现团队间争夺活动场地、活动收费纷争、活动噪音影响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等问题。这几年,通过“100个市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闵行区的广场硬件升级,更重要的是化解了各类因为广场舞带来的社会矛盾。改造后的广场由“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协会”统一管理,一些规章制度随之出台。比如各广场灯光须在每晚9时半前关闭、音响声音须控制在75分贝以内等。以社区文化志愿者和基层文艺团队为主体,一张基层自治的网络构建起来,社区居民们积极参与、相互理解,建立信任,将广场打造成更和谐的公共文化空间。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