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学院积极开展“三创”教育 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

11.10.2015  14:25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坚持以“大工程观”构筑工程师文化,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教育中心”,将 “三创”(创新、创业、创意)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构建“知识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校内学习与企业社会实践融通、课内教学与课外习训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将“三创”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一是开辟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试验田”。借鉴CDIO(即: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模式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采用“带着想法来,获得成果走”的项目导向性学习方法,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校企合作培养方案,开展“工程对象教学”“实验驱动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课程设置采取“平台+模块”的形式,理论课注重工程技术基础、通识和知识系统性,实践课则满足个性化和分层需求,按照“基本型”“工程应用型”和“工程设计和研究型”分类开展实践教学。

二是搭建激发创意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借鉴迈克尔·波特“价值链”概念,构建基于创业价值链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针对工科、经管和社会工作专业,制定突出其在创业价值链中专业优势的特色课程模式,传递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在不确定条件下的组织与协调能力。针对具有显著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的学生,通过具有挑战性的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和创业实践计划,培养其创办与经营都市型企业的能力。

三是构筑“三创”能力培养的课外平台。依托学校“‘才聚语海’天天讲” 论坛平台,组织多学科专家、教授解读学科特色、介绍专业相关知识,培养新生对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兴趣,为大学生创新活动奠定良好基础。积极倡导交叉学科的发展,鼓励各二级学院之间建立学科合作建设关系。目前,学校现已有材料、化工、机械、电气、经管等学科建立起了沟通协作桥梁。二级学院的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专业班导师,在专业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为学生提供及时指导和帮助。

为大学生“三创”搭建实践平台

一是借助创业价值链系统,探索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模式。基于创业价值链系统,实施新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发挥创业孵化器功能,建设“都市型工业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基地综合平台”,将都市型工业创新创业活动,从创意的形成、新产品研发、企业的创立到经营管理、技术服务和创业孵化等进行整合。极大地推动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创业沙盘实验室”(含物理、电子、网络三类),开展创业沙盘模拟、拓展训练、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通过“文创百工坊”等实践平台,将“三创”教育落到实处。

二是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论坛”,举办创新创业与学科技能竞赛展示会。坚持“兴趣驱动”的原则,引导学生围绕本专业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对跨专业、跨学科选题进行探索。组织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论坛”,学生可自主申请,并在论坛上介绍自己的创新创业方案,接受相关专家的考评和答辩。对论坛上提出的创新创业项目,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学科技能竞赛展示会,为优秀学生、项目提供展示平台,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是秉持厚德精技、砥砺知行理念,以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将专业教育、科创成果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具有专业教育背景的朋辈教育团队,面向校内学生开展会员课程培训、服务重点赛事,面向社会开展专业化科技志愿服务,形成了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立体学习和服务体系。组织引导学生在全国、上海市等各类科技竞赛中承担竞赛会务服务工作;走进农民工子弟学校,结合学校卓越一线工程师的培养理念,围绕科普体验、学业辅导等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四是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加速创新人才成长。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平台建设渠道,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目前,学校已分别与“杨浦科技创业中心”“青浦科技创业中心”“奉贤科技创业中心”“上海大学生创业训练营”、奉贤区光明村科技创业孵化基地、金山区枫泾镇创业孵化园区等机构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宽阔平台。

五是参与KAB创业俱乐部等创业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创新创业活动。在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的指导下,KAB创业俱乐部、JA社、SIFE社、Creation社等创业社团开展了一系列校园创新创业活动,成效显著。比如,Creation社凭借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全球创业周中国站GCC校园伙伴十佳创业社团”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