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大学引领社会的创新

15.05.2015  09:13

张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共产党第17届、18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各项改革措施都围绕着“创新”——不论是人事制度改革还是教育综合改革,无一不是率先进行。因为,上海交大的发展目标就是成为创新型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是一位物理学家,对于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以及创新型大学的建设,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张杰看来,无论是200多年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00多年前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引发的一系列产业变革,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意义,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变革,形成新的技术和经济范式,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形态。“大学能否真正做到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创新动力,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高学术水准的导向、关注需求的自觉、鼓励创新的机制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取决于造就创新型人才这一立学之本,其中尤以激励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制度环境为要。”由此谈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张杰认为,中国的大学应该有充分的道路自信。

  近年来,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中国大学深入推进以制度激励为主线的综合改革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又满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的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之路。去年,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杂志还特地约稿,邀请张杰撰文介绍上海交通大学的改革之路。

  在上海创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今天,作为大学该承担何种重任?本报独家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

  Q1 文汇报:上海交通大学一直以来都提倡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传统。包括您也多次提出大学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您可以谈谈上海交通大学做了些什么吗?

  张杰:说起上海交通大学参与的大飞机制造、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或者暗物质等重大科研课题,大家可能比较熟悉。这些,都是一所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同时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于国于民都是如此。

  今年春节前,我以个人身份去了一趟洱海,想看看上海交大的老师是不是真的给当地带来变化。我在大理的农村住了5天,骑自行车走访了很多地方。有一天我和当地一个农民聊天,说起洱海的水源问题,农民告诉我,原本当地的水质令人堪忧,但是上海交大来了一群老师帮助治理,经过十几年时间努力,现在水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他还告诉我,洱源县的农民收入过去一度靠种植大蒜和养殖奶牛,对水土污染非常严重。而这两年,上海交大来了一位农业副县长,帮助农户引种了经济效益比较高的特种车厘子,产值是大蒜的几倍,而且可以大量消耗奶牛粪便带来的污染。不仅如此,他还帮助当地建起了加工厂,把奶牛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商品。在附近的宾川县,则引种了葡萄,给当地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虽然农民说不出那个农业副县长的名字,但他知道这是上海交大的教授。

  可见,科技除了直接应用,更要从观念、理念上改变一方面貌——这其实就是一种创新,要充分利用大学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对地方发展在理念创新和模式创新上起到真正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我想,这就是一所一流大学在地方服务和社会责任承担上需要做到的。

  Q2 文汇报:上海交通大学一直强调创新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那么创新和承担社会责任有什么样的关系?

  张杰:我去国外一流大学访问,深感我们的科研能力与这些国外一流大学有很大差距,也认识到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承担着的社会责任,是中国大学加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久前,我去加州理工学院参观物理实验室时就非常震惊。同为物理学家,我发现他们已经在用生物研究领域中高通量的研究方式来研究物理问题。用了高通量的实验方法,他们往往可以在一天时间内完成我们几天甚至几周的工作——这从根本上让实验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提升,所带来的成果产出自然不言而喻。

  除了研究方法,还有研究思想的创新。他们的教授永远都在研究最新的东西,比如有教授研究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实现高效人工完成光合作用,将水与二氧化碳变为燃料,这样的研究项目将对人类的能源和环境产生很大、很深远的影响。我想这些创新的产生除了文化因素以外,也有很强的责任意识。肩负探求真理和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的基本责任,让国外一流大学在创新之路上行进得更坦荡。

  这样的责任于中国大学来说,是与生俱来的,但中国的大学还有很重要的自身特点,这就是中国的国情。

  中国高等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确实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无论在科研还是教学上都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随着投入的增加,中国大学发展很快,但和发达国家大学相比,因为国家整体科研实力不够强大,大学就必须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而正是这样的社会责任,成为推动中国大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成就了中国大学举世瞩目的发展。在这方面,也是让国外一流大学所惊叹的。

  Q3 文汇报:过去10年,上海交通大学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真正对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计划和地方建设。现在,地处上海的交通大学对于上海全球创新中心的创建,可以做些什么?

  张杰:我先谈一些具体的。此次上海交通大学根据上海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对于上海市创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具体来说是“5+2”战略谋划。

  “5”是指重点布局5个世界级创新基地:智慧城市创新基地、高端智能制造创新基地、精准医疗健康创新基地、互联网金融贸易创新基地、面向未来知识创新基地。“2”是加强多元、多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及高效合作,优化大众创新创业环境。

  对于高校来说,除了提供科研和技术以及思想的支持外,在未来知识创新中更是大有可为。因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往往是未来知识创新的中心,通过不断产生科学最前沿知识,引领全球创新发展并产生深远影响。未来知识创新基地对于全球科技创新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而且还能引导高科技人才产生聚集效应,并形成国际化品牌。

  上海可以依托若干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若干所大学以及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建立以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核心的集群研究模式,快速抢占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能源科学、脑科学等世界前沿领域,努力建成若干个与世界一流大学或科研院所地位相适应的知识创新基地,为提升上海在世界科技前沿的竞争力打下基础。目前的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转化医学中心,都是上海现已拥有的世界级科技基础设施。

  基于以上交叉集群研究可以产生深远、重大影响的基础科学理论和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产出大量革命性、颠覆性的重大原创应用科技成果,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形成重大影响,引领全球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革命。

  Q4 文汇报:上海这座国际都市正在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就是重要举措之一。那么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瓶颈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将对上海的创新发展有什么样的根本联系?

  张杰:科创中心建设从一方面看,是国家和城市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渴求。更深层次的,是对创新体制和创新人才的渴求。一座城市的创新,最根本的在于人、与人才相适应的制度,以及成熟的创新文化。大学正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的增长正在放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为此,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增加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经费投入。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研究能力与科研产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科研成果的质量还相对比较低,技术转移能力也比较薄弱。究其原因,根源在于目前的评价和激励方法严重阻碍了中国大学创新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为了快速提升师资水平,国内大学纷纷开展改革探索,比如组建新的学术机构,高薪聘请海外高层次人才,试点终身教职制度等。实践证明,这些做法确实能够在短期内带来“奇效”,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引进少数几位“明星”教授,尚不足以有效地全面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发展。而且由于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在薪酬和待遇方面存在的差距,还有可能挫伤本土教师的积极性。因此,中国大学需要根本性、系统性和制度性的改革。

  作为一位研究型大学的校长,我认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上海交通大学通过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师资队伍,系统改革,实施“三步走”战略,引育并举、分类发展改革,并使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逐步实现“并轨发展”,师生员工的创新活力得到系统、全面、持续的激发,学校的创新氛围日益浓郁,创新研究的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这显然将助力上海创建全球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