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2017年科研工作会议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会召开

16.01.2017  12:33

          1月12日下午,同济大学科研工作会议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会在四平路校区大礼堂召开。校党委书记杨贤金,校长钟志华,党委副书记马锦明、姜富明,副校长顾祥林等校领导,来自全校各单位和附属医院的教师、在站博士后共1000多人出席。会议由江波副校长主持。

          会上,钟志华发表了题为“科学研究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的讲话。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办好世界一流大学。理解“扎根”,一是要坚持“四个自信”,二是坚持“四个服务”的价值取向,三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建设目标,四是坚持创新、服务和传承。
          钟志华指出,办好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汇聚众多高素质人才,需要丰富的资源,还需要规范的管理。创办一流大学,首先要创新,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科技发展领域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其次是服务,要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第三是传承,要在传承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他说,在创建一流的征程中,我们要对标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人才培养(如毕业生国际竞争力、博士生名校任教)、一流的科学研究(例如改变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一流的社会服务、一流的国际化水平(如学位留学生比例、国际化办学环境)、一流的管理水平。
          创建一流,创新是关键。钟志华说,最近同济与中车、四川的合作就是创新驱动的具体行动,将为同济的学科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我们正在整合优势学科力量,促进交叉创新,积极推进高端智库建设。与此同时,我们对科研管理体制实行改革,设立科研管理部和先进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程与产业研究院的“一部三院”,以对接国家战略、社会服务和理论创新等新形势。钟志华说,雾霾可能会激发新的大科学工程,还有能源工程都是国家大力推动的,我们都有能力在其中发挥作用。

          顾祥林作了同济大学科研工作报告。他首先对2016年科研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2016年,我校科研工作呈现喜人局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人才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果获奖数都创新高,心律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优秀,新增生态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交通安全创新引智基地、地震工程国际合作中心等3个国际合作基地等。但总体来说,高水平人才、高质量成果产出依然偏少,校内外科研资源争取和汇聚需要加强,学校科研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科研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顾祥林对2017年科研工作要点进行了部署和动员,包括:落实“一部三院”的科研管理机构改革;贯彻落实间接经费、劳务费、结余经费、横向经费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科研管理政策,给教师“松绑”和“激励”,激发教师积极性,同时从职称、考核、研究生招生、院系目标责任制等多方政策协同,加强政策导向,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在着重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率的同时,提高申报质量和获批率,特别加强重点项目的获批率。继续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级人才项目、重大成果产出等;着力推动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和重大科研基地平台建设;在科研管理机构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国防科研工作等。

          科研管理部部长贺鹏飞进行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工作的部署和动员。他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经形成探索、人才、工具、融合四大系列的资助格局,构建起从青年、优青、杰青到群体、重大项目等科研人才成长资助体系,希望每位符合申报要求的教师都要去关注和申报基金。同时,他重点介绍了2016年学校整体申请和资助情况、2017年基金申报的变化以及2017年学校申报工作的要求,他希望大家仔细研究并充分领会申报要求,以提高申请命中率。

          会上,医学院陈义汉院士和土木学院李杰教授分别结合自身经历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经验。陈义汉以“基金托起学术人生”为题,回忆了他从无到有的申请经历以及坚持不懈的学术探索之路。李杰教授结合自己申报的经验,从申请书的题目与摘要、立项依据、研究内容与目标、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等各个要点进行了介绍。两位教授在介绍具体经验的同时,都如何做一名研究型大学的教授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表示,具有创新精神并敢于创新,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发现重要的科学问题并坚持不懈地开展研究等,应该是一名教授的自我要求和追求。

          会上,学校对获得今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在评估中获得优秀的心律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Nature》《Cell》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的团队进行了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