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场馆新年艺术衍生品 物候日历3天就被"抢光"

11.02.2016  08:50

  原标题: 科普场馆首推新年艺术衍生品

  2月11日消息:记者近日从上海自然博物馆了解到,一套以鸟类和恐龙为主题的现实增强明信片开售。而在此之前,售价48元的2016年物候日历仅在网上推出3天,500本就被抢购一空。

  金丝猴搔首抓耳、蜘蛛猴腾挪闪转、山魈仰天咆哮、大猩猩捶胸顿足……因为今年是猴年,所以自博馆选择了12位灵长类“朋友”在2016年日历上着重介绍。

  台历在每一张动物图片旁,还配上了一些科普知识,比如“大猩猩与人类的基因组相似度竟高达98%”“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灵长类动物”……但这本日历最显著的与众不同之处是,打开“掌上自然品鉴”App,将手机摄像头对准这些原本静止的插画时,动物们便会“”起来。

  这是上海自博馆第一次推出跨年衍生品,“没想到人们的兴趣这么高”。上海科技馆展教服务处处长顾洁燕说,他们制作日历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游客能在游览自博馆后带走点什么。

  日历上精美的插画是上海科技馆请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画师特别绘制的。而在孩子们眼中颇为神奇的现实增强技术,也是自博馆的拿手好戏———这项技术在自博馆布展时就已经推出,比如人们把摄像头对准马门溪龙骨架时,手机屏幕中就能跳出一头正在缓缓踱步的马门溪龙来。

  近年来,全球博物馆不约而同地加重了对衍生品的开发。上大美院党委副书记王岭山说,衍生品是展示游客参观场馆的最后一个窗口,一件好的衍生品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具有场馆的文化价值和意向价值,能够蕴含一个场馆的故事,让游客看到它就能想起参观的经历。

  两年多前,宝岛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康熙御笔“朕知道了”胶带纸一夜红遍社交网络。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从“高冷”转为“卖萌”的一次尝试。据悉,台北故宫博物院去年上半年的文化衍生品销售额已超过7亿新台币。与此同时,北京的故宫博物馆也开始将“卖萌”进行到底,除了圆滚滚肉嘟嘟的“八旗子弟”Q版人偶,还有一款“顶戴花翎”遮阳伞十分畅销,据消费者说,撑着它如同戴了一顶清朝官帽。

  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更是把衍生品开发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除了有明信片、冰箱贴、鼠标垫这些常规礼品外,还有为绘画爱好者准备的画笔、颜料盘、写生本等专业画材,而大英博物馆每年能通过销售衍生品营收两亿美元。

  与博物馆推出的艺术衍生品相比,科普场馆衍生品的成熟度要低得多。上海科技馆影视中心主任李伟一直在琢磨,为何科普影视在科技馆放映厅内往往那么火,当以光盘形式搬上货架却少人问津。美国的哈利·波特主题乐园的例子提供了某种启示:到那里的孩子几乎都会买一根魔杖,在乐园中将它对准橱窗或一些装置时,橱窗里的盒子就会自动打开。这样的魔杖利用传感技术很容易实现。要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腰包,必须将创意恰到好处地融入场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