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场馆对接教育资源成趋势

22.06.2016  12:31
  外星生物长什么样、李时珍带我识野菜、恐龙盛世失窃案……昨天,来自52家科普场馆的66个科学教育项目角逐第三届科普场馆最具人气教育项目。
  
  在参赛的52家科普场馆中,河南博物馆是最独特的一个:它是全场唯一的一个博物馆,展品“既古又新”,古的是这是一个在河南郑州出土的3600年前的兽面乳钉铜方鼎,比著名的后母戊鼎还要早上300年,新的是它与时下流行的3D打印结合在一起。根据X光线的扫射,这个古老文物有拼接痕迹,它很有可能像纸盒一样四面合拢拼接起来。
  
  一开始,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项目负责人刘璐只是给孩子们上一节介绍青铜鼎制作的讲座,当孩子们想要动手做鼎时,他用了折纸、绘画等手段,不过这些都不能把鼎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突然他脑中灵光一现,3D打印不是正好能满足需求吗? 后来,每次上课时,他会教孩子们用3D打印笔画心中的鼎,古老的鼎艺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复活了。
  
  “科技馆教育也做实验,而且是科学家实验室里正在做的最前沿的实验。”浙江科技馆工作人员陈炯炯说。他拿起两个电极片贴在身上,借助一个开源板制作的硬件,当手臂弯曲时,手机屏幕就显示一段波动信号,这是生物电信号。而控制蟑螂神经的实验,是2014年浙江科技馆与美国“后花园大脑”实验室交流后引进的,这是研究大脑神经系统比较前沿的一个实验,目前利用人为给出的电脉冲,已经能刺激昆虫并控制其前进的方向。这个实验在浙江一所学校试点时,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极大地激发了,“我可以控制其他昆虫吗?”“我可以控制人吗?”……一个个问题想下去,加上适当的动手操作,前沿科学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
  
  上海科技馆这次带来了9个项目,其中机器情报员、桥梁工程师和混色电路三个项目是原创项目。机器情报员看似是两台机器小车,实际上暗含了密码学。车上LED灯的4种颜色分别代表摩斯密码中的长、短、字母间隔和灯光间隔,当一辆小车的灯光开始闪烁时,另一辆小车就“秒懂”它的意思了。上海科技馆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上这节课之前,孩子们会先领到一堆零件,并被要求设计出能够传递情报的小车。这时大部分孩子是“”的,不过好胜心会让他们想尽各种解决办法,等这股劲缓过来后再上课,效果事半功倍,这样做,是仿效了一种十分流行的教育法:模块教育法———先动手,再集中教学,学生就知道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哪些知识“拼接”,学习起来更有的放矢。
  
  本周二、三、四,公众可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B1层临时展厅看到66个科学教育项目。(记者 沈湫莎)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