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券撬动5倍研发投入 让企业获取更多科技资源降低创新成本

25.07.2016  23:31


  去年7月,上海市科委面向中小微企业、创业团队推出科技创新券政策,至今已满一年。记者昨天从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获悉,一年来,共有946家企业使用了科技创新券,服务金额达9998万多元。根据科技创新券补贴条件,预计最终兑现近2000万元,撬动社会5倍的科技研发投入。

  对广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来说,申领了科技券仅仅是第一步,要使科技券真正发挥作用,还得有专业的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引导科技企业使用所需的科技服务资源,为此,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引进第三方科技服务电商平台,通过“互联网+科技服务+科技券”的模式,让企业用户快速匹配到合适的科技服务机构。

  描绘资源服务信息图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科技券的使用流程———企业通过网络平台下单后,服务机构将在线响应、受理、报价,服务完成后用户将发票上传,研发平台将统一采集服务平台数据,于今年7月18日之后集中受理兑现。

  上海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共通过科技创新券的使用平台———牵翼网,接单3200多单,服务金额达400多万元。通过每一笔“有据可查”的网上科技服务信息,能够勾勒出上海科技活动的“脉搏”,位于张江药谷的400兆核磁共振仪是最忙碌的设备,平均每天接单达10次以上,而这台仪器的作用,就是分析各种药物的结构和成分。这一数据反映了上海生物医药行业企业的活跃程度。

  早在2007年,上海就出台了促进大型仪器共享管理规定和配套办法,鼓励从事大型仪器共享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对中小企业开放。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经过10多年积累,已经集聚整合了大量的科学仪器、科研院所、研发基地、高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等科技资源,如何将这些科技资源更好地辐射到中小企业,满足企业创新创业的需求,这是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主任谭瑞琮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研发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在政策制定和落实、平台建设项目管理和协调、政府决策分析和数据支持以及提供公益性基础性服务等。随着研发平台转型升级的目标逐渐明确,打造上海科技资源和科技服务的大数据中心将是研发平台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研发平台通过引进各类专业化、市场化的平台类科技中介机构,由他们根据市场需求,打造新型的科技创新服务产品,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提供增值服务。

  研发平台和第三方平台合作,通过互联网+科技服务的模式,能准确了解大型仪器对外的服务数据和科技服务各个行业领域的活跃程度。

  打造科技大数据中心,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如预算单位采购5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需通过政府组织的联合评议,专家主要的判断依据就来源于研发平台的各类大型仪器资源和服务数据。

  为科技服务做好衔接

  在上海,大量仪器设备位于高校之中,但在为企业服务方面,高校的积极性仍待提高。专家们调研后发现,并不是高校不愿意共享仪器设备,而是由于机制体制原因,很多事做起来比较麻烦,由于高校往往缺乏专业市场和商业化团队,不愿意做科技服务“一头一尾”的工作。所谓“”,就是一项科技服务开展前的咨询工作,牵翼网创始人刘慧伟说,企业咨询的问题多种多样,高校没有专人应对;所谓“”就是一笔服务完成后产生的财务结账问题,许多仪器检测服务收费不高,频次却很高,让高校老师一次次跑财务处开收据发票不是很现实。

  高校无法解决的问题恰恰给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提供了成长的土壤。中介服务类机构和专业平台类企业,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直接面向企业提供服务推广、咨询、检测服务下单、支付、结算等业务,而高校的老师只要负责做实验,大大提高了供需双方的对接效率。用户可通过和中介服务机构结算,再由中介机构和高校统一结算,避免一些手续烦琐的问题。解决了这些细节问题,高校对外科技服务的积极性明显上升。当然也有些高校的仪器设备使用率较低,也没有实验服务的团队,这类高校就会委托一些专业化的团队进行对外服务,解决仪器设备闲置问题。

  谭瑞琮表示,拥有一大批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和骨干企业,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需要,越是科技创新活跃的地方,充当黏合剂的科技中介服务型企业也就越活跃。有专家认为,上海的科技服务业正在快速发展,发行科技券不仅能直接降低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的创新成本,互联网+科技服务模式的引入,科技券还能在把握科技服务脉搏、加速科技服务辐射和催生科技服务中介上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