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滇,上海糯玉米品种“花”开云南

02.06.2015  17:04

 

1996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文山州农业科学院建立科技帮扶合作关系,上海市农科院玉米课题组在当地开启了至今已有20年的鲜食玉米引种试种工作。

2000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文山州农业科学院签订《沪滇合作共同进行农作物新品种改良及新技术研究协议》,文山州先后引进了多个上海市农科院玉米新品种进行推广试种,目前已逐渐形成特色糯玉米品牌与有效的农业生产组织。

2012年9月27-28日,国家科技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联合举办了中国·云南桥头堡建设——科技入滇对接会,为了将双方合作推向深入,尤其是进一步做强做大文山州鲜食糯、甜玉米产业,上海市农科院科研处和文山州农科院分别出席了本届科技入滇对接会,并签订了双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更深层次的合作与开发提供了保障。

【现场】

上海“黑玉米”为云南农户增收

从文山州丘北县城到天星乡南丘村,短短50公里路程,客车竟颠簸了约两个半小时才到达目的地。行驶在连绵的群山间,记者见识到了云南红土地的广袤,也发现当地不少农户仍以大牲口作为主要劳动力,停留在较原始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山深处的南丘村种植着200亩来自上海的糯玉米品种“沪紫黑糯1号”,一下车,上海市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的王义发研究员便穿上白大褂匆匆前往田头。

王教授来啦,好久不见啊!”这里的农户对王义发并不陌生,且由于其每次出现在田头都是一身白大褂,当地农户笑称他为田间医生。眼前这片玉米地属于丘北县华能蔬菜种植合作社,作为合作社理事长同时也是丘北县博宇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王世菊对王义发的到来更是欣喜不已,“自从种了王教授的黑玉米,当地农户的收入涨了不少,所以这边的种植户都很尊敬王教授。”王义发则笑着摆摆手,继续俯身查看玉米的生长情况,嘴里嘟囔着:“哎呀,来早了,玉米还没有完全上色。

据介绍,“沪紫黑糯1号”是王义发与其玉米课题组通过几千份材料的搜集、整理、分类和筛选,经过20多年的努力,育成的籽粒紫黑色,变色快,采收期长的紫黑色糯玉米品种。2010年,王世菊通过文山州农业部门的牵线得到了一小部分“沪紫黑糯1号”的样品,经过两年的试种,证明丘北县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发展无公害紫黑糯玉米的种植。于是王世菊便在2012年决心规模化种植。截至2015年,其公司已累计建立示范基地100亩,带动农户种植5120亩。“我们云南种的紫黑糯玉米肯定比上海的更健康!”王世菊拿着一个刚摘下的玉米棒子向记者展示,与王义发同一课题组的沈雪芳研究员对此表示认同。“云南的水好、土好、空气好,在这里种植的玉米不受病虫害困扰,无需打农药,同时也不施化肥,只施农家有机肥,而这在上海是无法做到的。”沈雪芳认为,丘北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肥沃,水、肥、气、热条件能使作物轻易达到绿色无公害的标准。

如何才能让当地的农户在短时间内接受来自上海的“黑玉米”并实现大规模种植?为此,王世菊在2012年7月购进了一套年生产能力可达1000吨以上的高温蒸熟杀菌真空包装即食紫黑糯玉米加工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的建成解决了当地农户的后顾之忧——卖不掉的黑玉米有博宇公司收购。在这样的承诺下,农户们便大胆地试种起“黑玉米”来。而之后的事实也证明,农户们不但不愁卖,反而是博宇公司的加工生产线产能不足而造成了市场的供不应求。“新鲜紫黑糯玉米的市场销售价格是白糯玉米的2~3倍,在玉米刚上市阶段,如果农户能够以高于我收购价的价格在市场上销售,我也允许他们先走市场。”王世菊告诉记者,为了保持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她并不禁止农户们自己的市场行为。

【历程】

科技扶贫二十年成效显著

文山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栽培生长。并且该地区无工业污染,劳动力也比较富余,具有发展绿色农业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及人力资源优势。记者了解到,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农科院便与文山州农科院建立了科技帮扶的合作关系,王义发研究员在1996年前往文山时提出了糯玉米的种植设想,“我当时到了文山后发现,在当地的冬季,大多数土地都处于抛荒的状态,那多可惜啊!所以我就考虑是不是可以尝试种一季糯玉米以增加当地农户的收入。”在之后的两三年内,王义发与其玉米课题组成功摸索出了适应云南当地的糯玉米种植技术,实践证明了文山地区具有发展糯玉米产业的优势。

2000年12月,在上海、文山两地政府的支持下,文山州农科院与上海市农科院于签订了《沪滇合作共同进行农作物新品种改良及新技术研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在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尤其是在玉米新品种育种攻关等方面进行了深化合作,以研发特色糯玉米为科技合作切入点,以发展紫黑糯玉米产业为预期目标,加速引进上海农科院成果和资源,帮助云南文山地区农民提高收入,促进玉米生产升级换代。

据了解,自双方开展合作以来,先后引种筛选的国家级审定品种优质鲜食糯玉米新品种“沪玉糯一号”和“沪玉糯二号”在文山州得到了大面积的生产应用。其中“沪玉糯一号”优质、早熟、高产、抗病,于2003年1月通过文山州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文引糯玉一号”,“优质早熟鲜食糯玉米新品种‘文引糯玉一号’(沪玉糯一号)引种选育”项目于同年获得文山州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品种除在文山种植外,还辐射到省内的临沧、思茅、红河、保山以及省外的广西百色地区进行示范推广,如今已成为云南省鲜食玉米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鲜食糯玉米品种之一。

2010年至2014年期间,文山州又从上海市农科院引进了优质糯玉米新品种“沪玉糯3号”、特色玉米新品种“沪紫黑糯1号”、“彩糯”、“沪五彩花糯”、“沪五彩花甜糯”,甜玉米新品种“申甜一号”、“申甜二号”等一批新品种到全州七县一市开展试验和示范。尤其是2008年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特色优质紫黑糯玉米新品种“沪紫黑糯1号”,属黑色生态食品,具备世界领先水平。

从1996年开展科技扶贫合作至今的近20年间,王义发几乎每年都要前往文山州实地考察当地作物的种植情况,并对当地的农业技术骨干授课培训,同时文山州农科院也先后派出15人到上海市农科院进行了考察学习,其中2名科技骨干到上海市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技术培训,目前文山州已基本解决玉米的种植技术问题。

据统计,2002至2012年,“文引糯玉一号”(沪玉糯一号)、“沪玉糯二号”、“沪紫黑糯1号”三个优质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在文山累计推广示范面积5.57万亩,获加权平均单产733.3公斤,按平均市场价2.7元/公斤计算,亩产值1979.9元,实现总产值达1.1亿元。2013至2015年,文山州丘北县种植沪紫黑糯1号,亩产值可达2256元,推广种植5120亩,鲜果销售收入达1155万元。此外,博宇公司收购鲜紫黑糯玉米2700吨,加工成高温蒸熟杀菌真空包装即食产品1550吨,销售收入1085万元,累计新增总产值达2240万元,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有力地带动了文山地区群众的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记者 杨清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