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进展“半壁江山”从何而来

13.03.2017  14:02
  日前,科技部发布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其中,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5项成果榜上有名,且都来自生命科学领域,分别是揭示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提出基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 发现精子RNA可作为记忆载体将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构建出世界上首个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揭示胚胎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
  与往年通常仅入选一两项成果相比,2016年度上海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成果占到“半壁江山”,数量大幅增长的背后,有什么奥秘?记者专访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院士。
   生命科学成为最受关注学科
  “生命科学是这个世纪最受关注的学科。”李林介绍,《科学》杂志曾经公布了今后25年里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其中46%涉及生命科学,比如“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人类基因会如此之少”“遗传变异与人类健康的相关程度如何”“人类寿命到底可以延长多久”“是什么控制着器官再生”“皮肤细胞如何成为神经细胞”“单个体细胞怎样成为整株植物”,这些问题占了前10个“最重要问题”的7个。
  人类越来越关注自己,期望能健康长寿,少生病甚至不生病。生命科学方兴未艾,产生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发现。过去如果出现烈性传染病,人们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束手无策,但现在科学家很快就能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病毒,并在较短时间里研发疫苗。即使对于一些复杂疾病,科学家也可以从免疫角度带来一些解决方案。
  最近10多年,国内的生命科学研究发展较快。这和科学发展的规律有关,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科学产出自然就多了。不过,生命系统非常复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囿于研究的手段和能力,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还处于收集信息和观察阶段。相对来说,定性化研究多,定量化研究少;静态研究多,动态研究少。
   卓越中心”力争国际领跑者
  从上海这次入选十大进展的成果来看,主要来自三个正在建设中的“卓越中心”,即“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作为中科院体制与机制改革的试点,“卓越中心”旨在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实现从跟踪模仿向原始创新的战略性转变,其目标是达到国内同领域领先地位,并力争成为国际领跑者。
  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产出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长期的积累和工作基础。
  这次,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徐国良院士领衔合作团队,从长期困扰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基本重大问题出发,着眼于人类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可能机理和防治,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胚胎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为发育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崭新的认识。
  之前,徐国良因“揭示Tet双加氧酶在哺乳动物表观遗传调控中的作用”,在高等动物DNA修饰领域获得重要发现,入选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次入选的科研成果,正是把这项研究不断深入推进的结果。
   更大程度解放科研生产力
  1965年,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全合成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就诞生于现在的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这个大院有着良好的科研文化,后来者也继承了这种科研基因。”在李林看来,这种科研文化,首先是在科学上追求卓越。当年合成牛胰岛素实验所需的材料非常紧缺,就连某些氨基酸都无法正常进口。就是在这样艰苦简陋的条件下,中科院上海生化所、上海有机所和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解决了世界级科学难题。其次是团结合作的精神。此次上海入选的5项成果多为合作项目,既有不同城市科研院所的合作,也有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的合作。这种资源共享、技术互通的工作方式,能更加有效、持续地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第三是浓郁的科研氛围,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科学家纷至沓来。尽管在工资待遇上,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能提供的并不算高,但这里聚集了两院院士25人;千人计划入选者71人(含青年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10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杰青65人,百人计划入选者147人。众多优秀人才选择在这里潜心做学问,涌现了不少科研成果。
  眼下,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正在进行机制改革。以往,科研人员为了申请科研基金,在事务性工作上要耗费不少精力。李林透露:“接下来,我们将建立更加符合生命科学研究规律的机制,以更大程度解放科研生产力,同时也增加管理效能。”(记者 黄海华)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