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科学魂照亮校园夜空

29.03.2016  16:19

科学魂照亮校园夜空——“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纪实

树雄心立壮志进军科技现代化

  出阳关入大漠书生意气真英雄

  不言苦不贪功青丝染血写忠诚

  共铸就共和国脊梁不屈骨铮铮

——选自“共和国的脊梁”歌词

邓稼先、郭永怀、李四光、钱学森、茅以升、竺可桢、陈景润、王选、罗阳,自2012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教育部等单位发起实施“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以这些科学家的事迹为蓝本,创作了数部校园话剧,并由高校师生扮演这些科学家。4年来,这些业余演员们走过了北京、武汉、四川、陕西等地,以话剧这种鲜活的舞台艺术形式,与26万多名大学生和社会公众就爱国、创新、求真、明辨、执着的科学精神展开了心灵的对话。

尽管他们已逝去,但他们的精神照亮了校园的夜空,他们从未离开……

校园话剧——演绎科学大师情怀

中国话剧诞生于校园,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进步的青年学子就以话剧来传播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今天,话剧又一次让科学之魂在校园舞台熠熠生辉。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这是竺可桢在浙江大学排演的话剧《求是魂》中,对“为何豁出性命,千里办学”质疑的回应。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光辉黯淡。”这是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大学排演的话剧《大地之光》中告诫自己,也告诫台下的师生。

在上海交通大学,“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在话剧舞台上“复活”了,他站在大学生们眼前,说:“科学家是有他的祖国的”,其情切切;他唱响《义勇军进行曲》,其声铿锵……

在清华大学,“如果要我再来一次,我还愿意做中国西部戈壁滩上那一朵小小的马兰花!用我全部的生命凝聚成那一瞬间的光芒,用它照亮这脚下生我养我的土地,用它照亮这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民族,用它照亮这民族用血与火所浇铸的共和国,它永不停息的强国梦想!”这是该校博士梁植在话剧《马兰花开》中扮演的邓稼先在述说对祖国深沉的爱恋。

这些科学大师,他们的人性,如当空的皓月,闪耀着太多的银辉。然而,怎么样诠释这些科学家崇高的精神?用何种形式才能让他们的形象走进大学生的心中?

话剧这种在中国因具有现代性精神而闻名的艺术方式,成为最值得一试的选择。

4年前,时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在策划实施“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时,希望以更加鲜活的方式,向青年学子传递他们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4年间,诞生了清华大学以“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事迹为主题的话剧《马兰花开》,北京大学排演、以“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选事迹为主题的歌剧《为你而来·王选之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我国地质力学之父李四光事迹为主题的话剧《大地之光》,浙江大学排演、以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事迹为主题的话剧《求是魂》,中国科技大学排演、以“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事迹为主题的音乐剧《爱在天际》以及北京交通大学的《茅以升》、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厦门大学以陈景润事迹为主题的话剧《哥德巴赫猜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音乐剧《罗阳》。

今年,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继续推进这一经典活动,汇集这些表演精彩片段的“共和国的脊梁”汇报演出在人民大会堂上演。

我们感动,因为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

这些“陈年旧事”能触动现在的年轻人吗?这是每一部话剧演出之前,大家心里的疑惑。然而,4年来,在北京、武汉、西安、四川马兰基地演出后,观众们往往含泪看完,久久鼓掌,不愿离场。

本想睡一下午,不料一直在哭。”这是一位高中生看完《马兰花开》之后发给梁植的短信。

原以为是中科大的宣传片,走进去看完才发现是一部挚深、挚真的爱的宣传片。”这是网友对话剧《爱在天际》的评价。

不说教,不唱高调,只谈爱,只演人。科学家变得可亲可近,可赞可叹,是这些话剧共同的特征。

郭永怀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他从青海返回北京向中央汇报数据的路上,因飞机失事而牺牲。他和警卫员的遗体抱在一起,烧焦了,难以分开,二人胸口间夹着的原子弹机密文件却奇迹般得以保存。中科大排演的《爱在天际》就以郭永怀事迹为主题。

然而,大学生们在舞台上演绎的郭永怀,除了有以身报国的情怀,深夜忙碌,兴之所至,他还会推开窗户,张嘴就唱一段费加罗的《你知道爱情叫什么》,以及唐璜的《照顾好你的爱人》。

我们感动,因为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中科大物理学院物理系博士龙海威感叹。“他们对祖国的爱,对科学的爱是一种温暖的人文情怀,这是科学家生命的温度。只有在话剧这样能让人身临其境的舞台上,这种温度才变得触手可及。

为了写“”这些科学家,《爱在天际》的编剧、导演郁百杨在写完《爱在天际》的第五稿后,仍甚感不足,直到最终加入了这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科学不能到达的”来诠释郭永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才觉得人物足够饱满丰厚。

为了演“”这些科学家,邓稼先的扮演者梁植曾远赴四川绵阳的深山,亲眼看到了邓稼先简陋的办公室,“光线灰暗得有些压抑,陈设简单得叫人落泪。

这种心灵的震撼,让他始终不能忘记。“出演邓稼先,最真实的感受很难用语言表达,它更像是一个人独行于漆黑的荒原,偶遇一盏微弱的萤火,循光而行,蓦然抬头间,却看见了崭新的世界。

为了演好李四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11级的学生赵新雅抱着导演痛哭过,对着辅导老师狂吼过,甚至躲起来抽自己耳光。“在大学里,不写作业,不怎么上课,打打游戏,这很寻常。”然而剧本中李四光的执着和责任感,却让赵新雅觉得不能再找理由逃避,人生总应该做点什么。

我想演好,把这种触动传递出去。”赵新雅说。

青年人的精神家园:需要这份守望

毕业时,赵新雅毅然做出了让人诧异的决定——放弃保送研究生,远赴中国地质勘探一线的新疆地矿局物化探大队工作。

李四光一生始终目标明确,就是学以致用,为祖国寻找急需的矿藏,而且他从不推诿躲闪,甚至主动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这是赵新雅对李四光的理解,“他垂垂暮年还在野外奔走,我有什么理由不去承担这个责任?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傅安洲看来,赵新雅的决定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就曾受李四光传记的影响而投身地质行业,现在以话剧的形式更鲜明地展现了他的个性,科学人生和家国情怀,赵新雅也用自己朴素真挚的表演诠释了‘爱国奉献、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勇于担当’的精神。他的思想深受感染也是必然。

看毕话剧《马兰花开》,时年7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核研所研究员安继刚也泪流满面。他说,过去那个年代科研条件差、环境苦,科研人员更多的是靠着一种精神支撑着他们走过来的。启动“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对守望当代青年人的精神家园意义重大,对青年大学生也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爱国情怀,无论在那个时代,还是现在都一样的,以话剧这种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成了一堂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是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艳说。她认为,这些话剧将科学家对国家、民族、事业、亲人的情感都做了相当细腻的演绎,深情阐述了科学家的大爱精神。

曾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胡和平说:“话剧展现了新中国科技工作者们热爱祖国、勇攀高峰、甘于奉献、直扑纯真的精神品格。他们璀璨的人生和那段光荣的岁月,将使我们的心灵被震撼和洗礼。

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这些科学家为新中国的学科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不是一般的爱国,而是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爱。”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看完演出,深有感触,“而且他们更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感,自信外国人能做的我们都能做,这种心态通过表演传递出来,现在仍值得我们深思。

大地之光》剧组的演员们说,岁月可以带走青春,带走一代又一代人,但带不走的是永恒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大爱无疆,是坚定执着,是求真笃实,是明辨豁达,它似乎莫可名状,却真实存在,无以言表,却潜入人心。如今它以话剧的形式,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投射到年轻的校园学子心里。

这是主旋律,更是好故事,

这是正能量,更是真性情。

出演邓稼先,最真实的感受很难用语言表达,它更像是一个人独行于漆黑的荒原,偶遇一盏微弱的萤火,循光而行,蓦然抬头间,却看见了崭新的世界。

——梁植(话剧《马兰花开》中邓稼先的扮演者)

逃避是以往我性格中的顽疾,如果不是扮演李四光,我可能会找尽借口,浑浑噩噩度日,但李四光对真理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对祖国的爱,让他成为我内心‘神’一样的存在,让我愧于逃避,羞于懒惰,不敢再有丝毫懈怠。

——赵新雅(话剧《大地之光》中李四光的扮演者)(记者 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