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恕行院士获2014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04.11.2014  10:35

10月29日,何梁何利基金2014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人颁奖。我校数学科学学院陈恕行院士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创立,旨在奖励中国杰出科学家,促进祖国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20年来,何梁何利基金共表彰了1100位杰出科技工作者。

陈恕行长期从事偏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研究。其研究工作集中在非线性双曲型偏微分方程组、激波理论、微局部分析等方面,特别是关于高维非线性守恒律方程组与激波数学理论研究。其主要科研成果有:

研究三维尖前缘机翼和尖头锥体超音速绕流问题的数学理论。证明了具有附体激波解的存在性与稳定性。这是一个涉及到非线性、多自变数、自由边界与强奇性的高难度的数学问题。他首次给出了含附体激波解的局部存在性与稳定性的严格数学论证,在解决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实验与计算结果提供了严密的数学基础。他将部分速度图变换与算子分解方法应用于高维非线性方程组研究的技巧和思想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赞扬和引用。

对激波反射中马赫结构的研究。V.Neumann于1943年在研究激波反射时提出了Mach结构,以后大量实验证实这是在激波反射中频繁出现的基本非线性波结构。对这一类波结构的稳定性给予理论证明是一个公认的挑战性问题。陈恕行首次应用偏微分方程理论证明了Mach结构的局部稳定性,被称为是对马赫反射分析研究的第一次庄重的努力。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数学杂志JAMS 与 CPAM 上。

关于对称双曲型方程组理论的研究。证明了具特征边界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并应用于流体力学方程组。特别提出了这类问题的解应在法向与切向有相异正则性,法向一次正则性增长需在切向减少两次正则性作为补偿。这一原创性思想得到国外学者重视与多次引用。

陈恕行在国际数学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他曾获得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奖励。如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独立获奖人)。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四获奖人)等。他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演讲,特别于2010年在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10)上做关于“高维非线性守恒律方程组”的 45分钟邀请报告。

陈恕行在70-80年代为我国远程导弹型号设计与计算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为发展我国的学科建设系统撰写了微局部分析的专著多本。他至今已培养了博士十七名,硕士三十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