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刘旭做客“名医在线课堂”[图]

08.06.2016  23:45

有位患者5年前确诊为阵发性房颤,就诊时我建议他赶紧实施导管消融术,但是他没有听,现在房颤已转为持续性,而且还新发现了肺动脉高压,所以我只能告诉他,没有办法了,只有继续用药物维持着吧。”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旭教授遗憾地说道。“房颤总体来说是个缓病,一般不会立刻致命,但是如果拖到持续性房颤或者出现更严重的情况,就会错失治疗的良机乃至致命。”  

缓病还需早治,抓住治疗的“窗口期

我们希望患者能够在房颤的早期发现,最好在阵发性房颤开始往持续性房颤发展的时候,比如一月发作一次的时候就采取导管消融治疗。”刘旭教授告诉笔者,房颤作为“缓病”,可以允许患者有一定的犹豫期,先尝试着采用药物治疗。“但我一定会跟他们把病情讲清楚的。”刘旭教授强调说,他会告诉患者,房颤也许相当长一段时期都不带来难受的感觉,或者发作时候症状较轻,病人觉得可以耐受,但是疾病始终存在。这个疾病是进展性的,它一定会越来越重。阵发性房颤的病人由于病情比较局限,所以导管消融的成功率高,不易复发,而如果有患者不把房颤当一回事,也许3-5年后,就不能再实行手术了。  

房颤治疗需要“量身定制

刘旭教授的办公室放着一只巨大的心脏模型。“导管从心房这里进去,把肺静脉隔断,”他娴熟地在模型上示意,向笔者介绍房颤的导管消融术实施过程。“微创介入,没有植入,这个技术是心血管领域的革命性进展。”刘旭教授指出。做了18年房颤的研究和治疗,刘教授最开心的时候,是见到几年前治疗的老病人前来复诊。在他心目中,房颤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才是最值得关注的事情。  

目前,国内针对房颤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两种方式,心内科医生普遍采用的是导管消融术,通过对病灶的控制和肺静脉电隔离来治疗房颤已经成为房颤治疗的首选方案,且结合压力监测技术、腔内超声技术、以及高精密度标测技术,使手术成功率有了极大的突破,成功率高达80%以上。”刘旭教授指出。  

我个人觉得治疗也要适可而止。”刘旭教授最新的研究就在这里。“就像一扇窗,上面落满了灰尘,已经看不清楚外面了。你要每一个死角都擦干净一定会花很多时间和功夫,而如果需要达到‘看清楚外面’的目的,其实只要擦几个关键的地方就可以了。”  

刘旭教授和他的团队发现,对于房颤的病灶,如果只把几个主要的关键点搞定,其余的病灶则无法诱发房颤,手术效果和完全清除一样。但是手术时间会节约一半。“我们团队之前一台导管消融术时间约在3小时,现在1.5个小时即可完成。”时间短了,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也降低了,对患者的生活影响也很小。刘旭认为,在保证治疗效果的情况下,追求更好更安全的方法是医生的责任。  

患者口口皆碑,是了解更是信任

刘教授,您给我做了手术以后,我感觉非常好。现在我爸爸也希望做,麻烦您帮他看看是否能尽量手术。”一位50出头的男性患者给刘教授的手机发来短信。他是专程慕名前来找刘旭教授做导管消融治疗的,同时带来了他的父母。一家三口在2009年被确诊为房颤,但是一直采用药物控制,下不了决心做导管消融。这次是因为动不动就胸闷、气喘,实在受不了了,才来就诊的。目前,患者父亲的治疗已在安排。“我发现搭伴来我这里看病的人特别多,有的是一家三口,有的是兄弟姐妹,还有的是好朋友。”刘旭教授告诉笔者,房颤这种疾病,不会立即致命,所以很多人会选择“能拖则拖”,直到拖不下去了或者遇到一个偶然的契机,马上决定前往医院进行治疗。“就像这一家三口,一开始是阵发性的房颤,后来拖成了持续性房颤才来看,还有的同学或者同事,是因为偶尔在聚会时候发现彼此都不敢喝酒,问起原因才发现彼此有同样的疾病,所以约着一起来。”刘旭教授说道。能搭伴来找刘旭教授的病人,其实对房颤这一疾病和自身的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的已经被房颤反复折磨。但是让他们慕名来到刘旭教授诊室的,除了了解,还有对他的认可和信任。刘教授认为,这份认可和信任对医生而言,非常重要。  

房颤的危害性不容小觑

刘旭教授指出:“房颤在3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是0.2%,目前研究发现房颤的六大诱因,其中年龄因素是最重要的。年纪越大,房颤的发病率越高。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肥胖、心肌疾病以及家族遗传的人都是房颤的“目标对象”。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比一般人高多了,而血栓栓塞,尤其是左心房血栓脱落后会引起脑梗塞,这类情况比高血压导致的脑梗塞面积更大,致残的程度更重,致死的风险更高。特别是患者出现高血压合并房颤,这种风险绝不容小觑。”  

房颤的疾病特点决定了患者往往能有时间充分了解疾病,并且通过详细地比较,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但是,也不能拖太久。”刘旭认为,和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样,房颤也应该纳入慢病管理的范畴。刘旭告诉笔者,欧美国家的房颤患者抗凝率达到70-80%,而我国只有12%,房颤治疗任重而道远。  

刘旭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医学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交大优秀博导。  

擅长诊治心内科的常见病和疑难病症,尤其是心脏起搏与心律失常的导管射频消融,特别是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自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基础和临床研究,至今累计完成各种心律失常介入手术2.5万例,其中房颤导管消融手术15000例(万);连续8年房颤导管消融数量居亚太地区首位和世界前列。建立了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病例数据库,为推动全国房颤诊治规范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二上午 特需门诊:周五上午  

来源:《新闻晨报》 2016.06.06 第B12版 健康  

原文: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刘旭教授做客“名医在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