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党代会专题]春华秋实:多年耕耘培育百年交大文科梦[图]

04.03.2015  10:42

[编者按]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将迎来第十次党代会。值此内外发展契机交汇之时,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新闻网继去年推出“基层单位党建风采巡礼”和“党员风采展示”两个专栏后,新推出“学校成就巡礼”专栏,展示学校近年来在各领域取得的成绩。

——学科交叉的“无人地带”,往往是学科的生长点和创新点。

——交大文科十分重视专题式、集约化的学术研究,积极推动具有唯一性和开放性的文献资料建设。

——文科团队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文科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初创之时的南洋公学就曾是文科强校,当时的“特班”培养了许多法政和商界精英。时至20世纪国学大师唐文治掌校期间,倡导中西交融、文理贯通理念,办学模式颇具特色、引领全国,培养出大批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领袖和社会活动家。历经上世纪50年代的起伏,改革开放以后,交大重拾文科梦想,经济、管理、外语等急需系科应时相继恢复。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交大开始全面布局复建文科。从此,交大文科承载着百年梦想,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学校自第九次党代会召开来,校领导班子牢牢把握文科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政治方向,把文科确定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大改革步伐和投入力度。全校不仅形成了高度共识,而且能够客观看成绩、积极看问题、科学谋未来,在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和全体文科人的默默耕耘中,谱写着一曲曲奋进之歌,充分展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大形象。    

强基固本,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

在文科布局建设的头几年,关于“入主流”和“有特色”,有过一番争论。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学校逐渐明晰了错位发展的策略和问题导向、学科交叉、实验实证和国际化的发展路径。文科人认识到,学科交叉的“无人地带”,往往是学科的生长点和创新点,创新时代,只存在边缘学科,并没有被边缘化的知识。面对诸多文科强校,交大文科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交大特色的新路。    

既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那么就寻求错位发展,学校在一些非传统的、国家战略需要的、国际化的前沿学科领域挖掘上升空间。在文科设立的18个一级学科点中,分为三个层次进行重点培育,给予较弱学科的带头人相应的责权利,三年为一个培育期,两轮下来,建设成效显著。最近若干年以来,学校文科新增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累计共有4个学科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在2014年QS排名中,计量与经济、语言学、法学、新闻传播等6个领域进入了前100。在2012年教育部官方学科排名中,交大文科11个学科参评,其中6个进入前10、4个进入10-20位。2014年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上,交大文科总体实力上升至第18位。这些数字代表着交大文科这不平凡的几年中所迈出的坚实脚步。    

在进入教育部评估前10位的学科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是交大的王牌学科,拥有一个半国家重点学科,在国际商学院排名中享有盛誉,是交大文科发展的领头羊。精品化的科技史学科排名上升到了第三。年轻的公共管理和新闻传播学科首次参评便有不俗表现。老牌的外语学科也逐步焕发起内在活力。法学学科排名第11,后退1位,但学院坚持特色办学、国际化办学的思路,以“三三制”法学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坚持借鉴国际法学教育成功经验,开创中国法学教育新模式,实现法学学科异军突起。在交大文科布局中,人文学院被认为是交大文科的“母体”,十年来,法学、媒设、国务、科技史、马列等相继从人文学院分离后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唯有文史哲三学科的发展现状令上下关注,其实,人文学科是最讲究积累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近几年来,学校文科引进的讲席和特聘等高端人才主要集聚在人文学科,人文学院还是校内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最多的单位之一,人均CSSCI论文也上升为全校最多,在去年历史学科开展的国际评估中,专家给予高度评价。人文学科的未来值得期待。    

学科首要的功能是培养人才。交大文科的贡献可用以下数字说明:根据2014年的统计,文科院系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231人,占全校的13.9%;研究生5068人,占全校的25.8%;在校留学生1200人,占全校的69.7%。文科教师为本科生开设课程1180门,占全校开课总数的33.7%。开设人文社科类通识核心课程110门,占全校通识核心课程的67.5%。开设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程170门,占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的54.1%。累计获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精品教材9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双语教学师范课程1门,国家级优秀教育团队1个。拥有国家级教学及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    

张扬特色,智库平台成为发展新引擎

强调经世致用是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中世纪之后的大学,就已被赋予了研究和服务的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文化传承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智库建设,多次发表重要指示。交大在资政启民方面有传统、有实力,更有责任和担当。  

高等教育研究院刘念才教授出席“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研讨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2014全球商学院院长论坛

早于2013年教育部推出的智库建设计划,2011年交大在985三期重点布局培育了20多个专项特色研究基地,其中,成长为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的1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4个、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室4个、上海市科委软科学基地2个、上海高校智库3个。同时,多个基地实现与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交部、国台办、民政部、商务部、国家图书馆、国家知识产权局及上海市相关局委共建。这些基地产出的成果在形成国家政策法规、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导疏解社会舆情、融入地方区域发展和构建国际话语权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城市科学、海洋权益、舆情研究、一流大学、服务经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区域法制、反法西斯、环太研究、国家形象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被全国规划办《成果要报》和教育部《专家建议》采用,以简报或专报的形式每年有多篇研究报告获国家主要领导人批示,数十份研究报告被政府部门采纳,《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等4个研究报告被列入教育部资政计划资助,《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等8个研究报告入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蓝皮书出版系列,每年定期发布“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等4个指数报告,同时每年在主流媒体上发表时政时评类文章数十篇,每年举办数十次专题会议或论坛。2012年上海交大是获得教育部优秀决策咨询报告最多的高校,2013年舆情研究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社科首批决策咨询联系点(全国14家),2014年刘士林教授受聘为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地方文献中心已在浙南石仓等地收集契约文书35万件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获上海图书奖特等奖

思想库是智库的一种形态,属应用基础研究。交大文科十分重视专题式、集约化的学术研究,积极推动具有唯一性和开放性的文献资料建设。地方文献中心已在浙南石仓等地收集契约文书35万件,成为我国收藏契约文书最多的学术机构。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已收集、整理和出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80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研究的重镇。欧洲文化研究院与国外著名机构合作主办有《欧洲评论》、《法兰西评论》等国际化期刊。钱学森研究中心收藏了钱学森同志文献、手稿76000余份,珍贵图片1500余张,实物700余件。还有传记研究中心、左翼文化研究中心、古代典籍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和科技史研究院等,都以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为抓手开展相关文献资料建设。同时,交大还大力推动支撑智库建设的专业数据库、文科实验室和文献数字化工程。中国城市发展数据库为国家及部委研发了《新城新区认定方法及统计标准》、《区域城市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指数与评估体系》等标准体系,得到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刘延东等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都市圈研究基础数据库、中国城市发展数据库、世界一流大学数据库、东亚边缘海研究数据库、网络社会舆情数据库和国家形象数据库等已投入运行,网络信息聚合与安全实验室、金融工程实验室等也已建成。交大智库建设多点开花。    

精品导向,科研指标持续获得新突破

科研是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这五年,交大文科获取资源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14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42项,是2009年的5倍。2009年以来,学校文科已累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9项、重点项目26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2014年10项,居全国高校第二。上一年度交大教师发表SSCI、A&HCI论文240篇,已连续多年位居国内高校前五位。在2012年全国高校第六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年一届)评审中,学校首次获得一等奖1项(全国38项),共获奖项8项,获奖数比前一届翻倍,一、二等奖数量居全国前列。    

科研是对组织管理能力的一种考量。这几年,交大不断完善培育、激励和评价措施,发挥更加明确的政策导向作用。学校首先对文科学术期刊重新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加大论文奖励力度;原校内创新基金转为文理交叉专项基金;改革优化以论文、著作、决策咨询成果、重大课题为主的多元化科研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建立完善以院系考核教师为主的压力传递机制。一种以院为实体、教师为本、学术主导的科研制度体系正在形成。2012年交大荣获教育部社科管理先进集体(五年评审一次),学校还多次收到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相关部委的表彰函或感谢函,连续五年受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表彰。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新书发布暨座谈会举行

科研是学校学术风貌的充分展示。今天,许多怀揣梦想的学者加盟交大,潜心治学。他们以育人为天职,视学术为生命,他们心中有着一种求真务实、臻于至善的执着,自觉担当起服务社会的使命。江晓原教授的著作《科学外史》入选中宣部推介的2013年25本“中国好书”之一;由陈锡喜教授主编的《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已进入2014年“中国好书”候选书目评审阶段。这些好书将会影响中国千万大众。    

高端引领,团队建设迈向新台阶

老校长唐文治明确曾明确指出:“亦无难成之事,而特患无任事之人”,交大对于高端人才重视的传统可见一斑。近几年,交大人才强校战略实施成效为外界瞩目。文科发展成就主要依仗学校大力度“引育”的这支队伍。文科现有教师759人,其中,教授185人,副教授301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8.5%;有海外学历者145人,占比19%。教师获得各类人才称号的有109人,占15%。其中,国家千人5人、长江特聘8人、杰青5人、新世纪34人、曙光27人。已纳入学校人才体系的讲席教授14人、特聘教授26人、特别研究员10人、晨星计划学者(A类)13人,人才集聚效应十分显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刘益教授领衔的服务外包创新管理团队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2014年,李垣教授领衔的运营与创新管理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称号。文科团队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文科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人才引得进、还要用得上。学者们来交大创业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体制适应问题、团队融入问题、特殊需求问题,甚至生活后顾之忧。学校及相关部门均力所能及地为各类人才提供舒心便捷的“订单式”服务,目的只有一个:创设良好文化环境,加快释放其创新能力。这是学校文科持续发展和欣欣向荣的根本保障。    

目前,交大已制定完成文科第二个十年规划(2015-2025)。主要目标任务是文科整体实力可以比肩一流高校,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交大学派打好基础。相信今天定下的目标、许下的承诺,并不遥远,也不难实现;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交大文科建设之路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