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兆元:祭拜祖师、学德归厚 ——校园清明文化断想

23.07.2014  17:03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来了,新一轮扫墓大军启动了。2013来度,上海清明节扫墓人员共计出动801万,可谓规模盛大,扫墓车辆拥堵有时长达50公里,一时叹为奇观。可见“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文化传统正日益回归。

  可是在表面的清明扫墓盛况下,背后也存在节日文化危机问题。一是清明节俗的礼仪粗陋简短,仅仅数分钟,三鞠躬而已,清明节日的文化内涵日渐疏淡;二是祭典形式冲突,鲜花祭祀与纸钱焚化产生矛盾,冲突一时难以化解,污染、交通拥堵问题严重;三是虽然800万上海人出动扫墓,但是依然有近2000万的上海人或者在上海工作的人外于清明文化节俗之中。而上海高校数十万学子,除部分回家扫墓,多数则呆在校园,忧思难有所寄。既不能展其敬宗法祖之情,也无从感受春夏交替、阴阳转换之自然礼仪,清明节的文化功能没有很好实现。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统节日进校园已经成为各界共识,而传承创新清明礼仪也为学者与管理者高度关注。

  华东师大在传承校园节日文化上做了很多工作。然相对端午节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校园礼仪,清明节的校园活动可谓有限。清明节作为春天的节日,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开展节日活动是非常适宜的。就祭祀文化来说,我们既有家族的扫墓,也有国家层面的公祭活动,如黄帝、炎帝祭祀,海峡两岸的领导人,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会不同程度参与,以建构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知。而在中观层面,作为一个学术社区,如高等学校,其清明礼俗也应该有所拓展。

  学校应该将学术文化传承与清明的礼俗结合起来。在校园中,我们对于学科的创始祖师,也要开展不同程度的祭拜礼仪和追思。以增强学术认同感,增强学术创新的意识,表达对于前辈辛劳创业的感恩,增强师生情感。

  华东师大的一些学科的创始大师不仅是我们学校的学科之祖,同时也是中国学术界相关学科的创始之祖,在国内外,在海峡两岸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他们都是为科学与人文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贤。理科如地理学、生物系的多位大师,文科如教育家孟宪成先生、刘佛年先生,哲学家冯契先生,史学家吴泽先生,文学家王元化先生,人口学家胡焕庸先生,神话学家谢六逸先生,他们是华东师大学科祖师爷,其心血培养出来的一代一代的学人,不仅创造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学术辉煌,他们离开师大,也成为国内外很多高校的学科创始者。清明节对于这些祖师的祭拜礼仪,可以激发校友的校园认同感,甚至带来徒子徒孙的朝圣之旅,提升师大的学术地位与美誉度。

  我们很多的学术祖师都有塑像,清明节可以组织师生开展清明校园礼仪活动,制定相关仪程。如雕像除尘、一炷清香、进献清酒素馐、祭文宣读、行礼等。相关学科还可以制定学科守则,诵读于祖师像前,这样形成学科的祭祀传统和行为规范。这也是一种尊师礼仪,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友谊增进。当然学校也应该尽快塑起孔夫子的雕像,举行全校性的清明儒家圣人祭祀礼仪。

  我们有些学科祖师,他们的墓园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如神话学家谢六逸先生,他是中国神话学和新闻学等多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曾经担任大夏大学文学院院长。他的墓在贵州贵阳的黔灵山,在一条小路边立有“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谢六逸墓”的石碑,而其坟墓则在山上丛林中。前年学校的大夏寻根之旅只看到这块石牌,还没有找到谢六逸先生的墓地。去年我们学校暑期的大夏寻根之旅再次来到黔灵山,访问了许多人,终于才找到了谢六逸先生的坟墓,先生静卧在黔灵山的半山腰间,我们感慨万千,感激这位对于大夏大学做出贡献的前辈。据说还有盗墓贼盗挖了先生的墓,也真是丧心病狂。

  对于上个世纪前期就故去了的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人,我们不应该在清明节有所祭奠吗?如果祖师爷墓地在远方,我们一时没有办法亲临,可以进行网上祭祀,或者代祭等现代的方式,望祭前贤。

  说实在,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导师的墓地在哪里,这不全是我们的错。但是我们老师还真要带头,践行传统的清明礼仪。

  学术事业需要薪火相传,需要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更需要一种奉献精神。祭拜祖师,学德归厚,或许是清明文化精神的最好诠释。                                                                                (作者系民俗学研究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