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渔阳里外国语学社重新“开班”,上外老师带你读《共产党宣言》

08.10.2021  12:30

101年前,一批青年仁人志士在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领导下,于渔阳里开办了外国语学社,以学习外语的方式传播共产主义,这里曾是《共产党宣言》在我国最早的传播地之一。

建党百年之际,上海外国语大学与渔阳里所在地的黄浦区有关部门一起,重新开设了“外国语学社”,以今日之外国语教学“重现”外国语学社。

1920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邵力子担任经理的上海《民国日报》首次在醒目位置刊登《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这篇看似普通的招生广告,实则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问世。

当年的外国语学社,以开设英、法、俄、德、日语教学的方式,成为有志于从事革命解放事业年轻人的聚集地,在当时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所指导联系的机构之一,同中俄通信社、中国社会主义共青团等机构共同在渔阳里办公。当时的外国语学社,除了学习外语,以为出国留学学习马列主义做准备外,本身还是共产主义的传播地,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李汉俊翻译的《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等书籍都是学社的教材之一。从这里也培养出了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等党的重要领导人物,为后人留下了通过外语学习人类先进文明,进而服务大众追求真理的红色基因。

10月2日,是“外国语学社”重启首日。上午,在新渔阳里6号“外国语学社”旧址开设的线下外语课程,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梁锡江教授主讲。他带领报名者沉浸式学习德语版《共产党宣言》经典原文的读音、文法等内容,同时通过《共产党宣言》内容名句翻译的变迁讲述,讲述经典作品译介的文本不同,而可能产生的理解不同、感受不同,论证翻译在理论传播和知识传播中的基础性作用,让参与者在学习原文和品读文本的过程中,了解理论论证和传播的历史进程。黄浦区青联委员、SMG节目主持人柏栩栩则从黄浦区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外国语学社历史所在地的角度,主讲题为《外国语学社——〈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地》的专题讲座,为《共产党宣言》在外国语学社的传播史做了背景介绍和历史总结。

围绕建党百年的故事讲述,活动通过线下面向8至18周岁青少年、线上面向社会公众开设系列课程的方式,带领参与者重温百年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萌发与传播,回顾百年前中国共产主义先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过程。这一活动由黄浦团区委联合上海外国语大学团委共同举办,第一季活动也得到了上外德语系的全力支持与响应,并以学术资源参与了策划过程。在承续建党百年红色教育,传播伟大建党精神的过程中,通过朗读经典红色文本,开展志愿服务等形式,活动将为庆祝中国共青团建团百年进行准备,呈现党领导下的青年组织接续历史,不忘初心的忠诚。

在这一过程中,双方还将继续用好外国语学社作为“团的发祥地”、黄浦区作为“党的诞生地”的历史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创新形式讲述“外国语学社”精神内涵。继续将“外国语学社”精神深入引入上外,将纪念馆展览内容引进校园,通过汇编出版《开创新纪元的外国语学社》等相关资料,以发挥智力优势组织开展历史研究;双方继续推动双方合作的沉浸式历史剧《渔阳星火》在新渔阳里的长期呈现,通过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重新演绎革命前辈通过学习外语传播革命思想、接触革命文化、开展革命工作的红色故事,向更多青年丰富讲述形式,将外国语学社的精神内容作为思政育人的鲜活素材,将外国语学社的文创开发作为学生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写道:“陈望道同志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你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你们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其发展历程和文脉蕴含着红色基因,除了在学校不断传播共产主义外,建校伊始,上外就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赴京参与组建中共中央编译局,为把马列主义著作精准、全面地引入中国做了大量工作,成为中国理论界学习、借鉴、论证各国马列主义思想的重要人才队伍。

近年来,上外更不断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作为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常态化融入专业教学,《共产党宣言》的外文原版教学研究已成为外语专业课程的必选读物或课程教学内容,作为外语学习者“人类思想史”研究和红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外语学习朗读和研究《共产党宣言》成为学校“三全育人”的一个环节,《共产党宣言》也常居学校借阅量最多的书籍名录之中,并成为《新生书单》的内容之一。

此次外国语学社的重现,将让在校园里常读常新的《共产党宣言》再次回到其在中国开展大众化传播的起点,在繁华的都市场景中再次响起青年一代学习朗读的声音。


初审 / 编校 / 柳源 责任编辑 / S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