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草根创客们的“微创新”和“微整合”

15.06.2015  14:48

  没想到,在上海中心城区杨浦区车水马龙的水丰路路边、一大片居民区的“夹缝”里,有一个街道办的创业孵化基地。“社区是草根社会,草根创客在这里创业,土壤合适,气氛对头。”基地负责人说。

  记者近日在走访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基地正当中是一长排“交谈岛”,灌木花草为“圆心”,长椅合围;基地的两边是一个个孵化室,都大门敞开,没有“随手关门”的习惯。孵化室之间,不时都在“串门”,室内谈之不足,就到室外的“交谈岛”,既有海阔天空,又有现实细节。

  在一边,基地所在的延吉街道负责草根科创的负责人表扬了记者“眼光蛮尖”:的确,社区草根创客之间“串门”多、交谈多,微创新需要微整合,互相借力,形成合力,“零存整取”,今后将会是草根创业的一种趋势。街道的社会需求本身就是一种创业的市场土壤,应该为“零存整取”的草根创业提供整合平台。

  上海已在杨浦率先尝试把科技创新的“草根平台”下放到最基层的街道社区,让看起来“高大上”的科创真正“接地气”。目前,这个区已建成7个社区青年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接受的项目申请超过170项,超过三成已孵化成功,注册成立公司。杨浦区委书记诸葛宇杰认为,社区治理创新与创新创业落地,是“一体两翼”,缺一不可。创新不是“飞来峰”,往往是以前看着“不搭界”的东西之间,你突然发现了联系,创新就来了。创新与创新,还有更多的“之间”,这就是整合的用武之地。

  在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遇到了创客秦铭和蒋公宝,他们是胧爱文化这个创业项目的联合创始人。记者问,联合创始人的“联合”是何含义?他们也“表扬”了记者“眼光蛮尖”。这个“联合”的背后,就是一个“微创业”里的“微整合”的故事。

  最初,胧爱文化是一个在街道孵化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主要的业务是为客户与校园服务之间“牵线搭桥”,但是单个儿的草根创业项目,很快就遇到“势单力薄”的发展瓶颈。后来,参与了社区的创业联盟对接平台的线上线下活动,与另外几个草根项目“接上了线、合上了拍”:在客户、服务、设计、产品匹配等几个关键环节上,“你缺的我有,我缺的你有”,“微整合”成功,孵化项目顺利“毕业”,从社区升级,到园区发展。

  上海社区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中振等社区研究专家认为,街道服务创新创业,大有可为。它可以在创新社会治理中搭建各种平台,引导和对接各种资源。草根创业,不单单是经济,更有人的因素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功能。创新气氛浓的地方,往往有“咖啡的浓香”,这也是一种优美的社区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