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社区热映"草根微电影" 人物原型都在社区里

21.12.2014  06:16

  

  图片说明:“邻里医生”迮甲毛在为社区居民看诊。陶炯摄

  东方网12月21日消息:盛夏时节,在嘉定真新街道,一户居民家的厨房里,主人早早准备好了番茄、鸡蛋等“道具”,等候电影摄制组的到来……10天时间里,跟着上影演员剧团的专业演员,当地近80位社区居民共参演了4部微电影,而每一部电影的主角原型,也都是街道社区里的“草根人物”。

  接近年底,4部“草根微电影”正式举行了首映仪式,之后到真新街道的各个社区巡回放映,结果在广大居民中引起热烈反响,一时成为了“热映电影”。

  “让身边人演身边事”的微电影试验,其实是真新街道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墙壁上,而应该是可亲、可信、可学的,可以吸引人们共同参与和实践……我们不仅要挖掘身边典型,还要把正能量传播出去。这当中,必须想方设法找到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真新街道有关负责人坦言。

   电影人物原型,就在社区里

  在首映仪式上,微电影《帮帮忙》感动了不少观众。电影主角“吴阿姨”的原型,其实就是在当地社区里小有名气的吴毛头阿姨。

  吴阿姨是真新街道新郁社区的一名助老服务志愿者,日常照顾着20多位孤寡老人。照看孤老、陪老人上医院、帮孤老领工资……只要老人有需求,不管事大事小、事难事易,吴阿姨都愿意帮上一把。

  电影中,吴阿姨家门后挂着一串串钥匙的特写镜头,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现实中,吴阿姨手里也确实捏着好几把钥匙,要么照看这家的老人,要么接送那家的小孩,要么陪另一家病人去医院。小到给小狗喂食,大到老人去世……谁家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吴毛头阿姨。

  把家中钥匙交给吴阿姨,就相当于把心交给了她——邻里间的守护相望,以及那份“久违”了的人际信任,让许多观众看了感慨不已。

  吴阿姨还带动了一大批居民成为了志愿者。居民沈先生摔断了腿,却轻易不敢去医院。因为,家中老母长期卧床,妻子又患有疾病。吴阿姨听说后,主动找上门:“你只管住到医院去,家里人我来帮你照看!”一句话,让老沈感动得泪流满面。

  老沈住院的一个多月,正是天寒地冻的时节,吴阿姨在他家里忙得不可开交,洗了晒、买了烧、擦了扫、盛了喂……等老沈出院,看到吴阿姨满是冻疮裂口的双手,又情不自禁湿了眼眶。此后,具有水电、木工等维修特长的老沈,成了吴阿姨开展志愿服务的得力助手。谁家水管堵塞,谁家电线短路,谁家水斗漏水,谁家阀门失灵……只要老沈得到消息,都会第一时间上门帮助维修。

  微电影中还有另一个场景:几位老人在小区凉亭里下棋,吴阿姨路过时停下来,仔细询问其中一位老人的白内障治疗情况,之后专门帮他到有关部门申请免费治疗名额……这个细节,也源自生活。吴阿姨所在楼道6楼的一位老伯患白内障,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享受上海市的医疗保险。有一天,吴阿姨在电视上看到了“政府为70岁以上患白内障的贫困老人免费实施复明手术”的新闻,便开始一次次代老人申请免费治疗名额。申请成功后,整栋楼的居民都陪老人上医院,把医生吓了一大跳:怎么会有如此团结的楼道“大家庭”?

  来自上影演员剧团的导演杨德根坦言,在写剧本的过程中,摄制组的编剧等人员特地到真新街道“下生活”,在社区开座谈会、接连几天跟随采访为老服务队,大家被深深感动了。他们发现,吴阿姨居然保管着许多老人的钥匙和工资卡;她走在小区里,一路都有居民与她打招呼,画面温馨而安详;远远来了一位老大爷,她立刻就能报出其门牌号码,丝毫不差……“看到这些,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要是我的父母也生活在这个小区里,该有多放心。”这些“闪光”的细节,都在微电影中得到了美好呈现。

  微小中有伟大,平凡中有感动。上影演员剧团团长崔杰告诉记者,作为真新街道的结对共建单位,剧团的演职人员在帮助街道拍摄公益微电影的过程中,在直接面对百姓、倾听百姓心声的过程中,也收获了感动、创作激情和成就感。“并不是投入巨资的商业片才叫巨作,老百姓演的小制作微电影也能成为大片,因为它可以打动人心、传递无法估量的正能量。

   社区居民,争相试镜当演员

  参演微电影,观看微电影,当地居民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

  66岁的许爱琳阿姨,是真新街道万镇社区的居民。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小区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唱歌、跳舞、演小品样样在行,还参加了街道的曲艺团。今年7月,听说街道公益微电影招募群众演员,她便立刻报名参加了面试,并很快接到了录取通知。

  许阿姨参演的微电影叫《小当家》,是以街道里的“最美女孩”钱莉丽为原型拍摄的,她和另一名群众演员一起扮演“坐在门口挑菜、聊天的两名社区阿姨”。“我从没拍过电影,这次虽然只参演了几个小时,但感觉真有劲!”许阿姨乐滋滋地说。现在,邻居见到她便问:电影什么时候放映?

  而她在拍微电影“过把瘾”的同时,也不禁再次询问了钱莉丽的故事。原来,这个女孩虽然只有十几岁,但家中接连遭遇疾病、车祸等不幸,8岁起便学会了操持家务。在艰苦的环境里,她乐观向上,不仅在学校里品学兼优、乐于助人,还荣获了多项市级竞赛荣誉……

  “这个孩子的故事,让大人都钦佩不已!”许阿姨感慨地说。

  67岁的朱杏娣阿姨,则参演了《帮帮忙》,在其中共出场了三次,演的是与吴阿姨一同为老人服务的楼组长。她说,自己在现实里也是一名楼组长,与电影里的角色差不多,还被孙子叫做“柏阿姨”。朱阿姨年轻时是一名乡村医生,退休后经常为居民免费量血压、取药;小区里有孤寡老人生病了,她就会陪同老人去医院看病,从不计较车费、时间等;邻居遇到大小事,都爱找朱阿姨帮忙。

  “微电影里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我自己都被打动了。”朱阿姨表示,参演微电影后,她在小区里为居民服务时更有动力了。

  在拍摄微电影的过程中,一些群众演员还获得了导演的称赞:“有的场景演得甚至比专业演员还要棒”。沈阿姨扮演了菜场里的卖菜阿姨,她在摊位前热情招呼小女孩钱莉丽,神情、动作、话语十分接地气;崔阿姨扮演了卧床的中风老人,有人给她喂粥时,嘴角还流了一些粥出来,这个细节让导演也不禁怀疑:这个群众演员,难道找的真是一位中风老人?

  在微电影拍摄结束后,上影演员剧团的崔杰、杨德根等再次来到社区,与社区里的居民和文艺积极分子互动交流,并对大家进行表演上的点评和辅导。

  由此,参演微电影的百姓热情更高了:我们希望更多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向外界展现真新老百姓不一样的面貌,也带动更多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参与“幸福家园”的建设!

   核心价值观,不停留在口头上

  目前,4部百姓参演的草根微电影,已开始在真新街道的一个个社区里巡回展映,让更多居民感受到了“草根英雄”身上传递出的精神力量。

  其实,真新街道已连续几年举行“真新故事·真心人”评选,捕捉居民身边的微故事、微能量,从凡人小事中提炼典型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可以起到引领作用的精神力量。近日,在微电影首映仪式上,街道又举办了今年的“真新故事·真心人”颁奖活动,除了微电影中主角原型人物亮相,人们还看到了活跃在社区里的各种典型人物——

  街镇丰二社区的冯大海,是一位“劫后逢生”的传奇志愿者。他曾身患恶疾、死里逃生,如今,他立志将第二次生命回馈社会。15年前落户丰二社区后,他就成了居委会的编外“社工”,每天来“上班”,送通知、搞登记、发报纸、代收有线电视费,还包揽了居委会的小修小补,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瘦弱的他,几乎与三轮车形影不离:领报纸、领资料、发报纸,用三轮车;搞活动搬运桌椅板凳,用三轮车;帮独居老人买东西或送人,用三轮车。他与高龄独居老人结对,天天探望、日日问候,晒被子、端茶倒水,无微不至。他每月都带盲人去下盲棋,陪看无障碍电影,带盲人兄弟出门旅游,成了大家的“拐杖”和“眼睛”……现在,丰二社区已出现了一支以他名字命名的志愿者队伍。

  高九儿是一名社区保安班长,如今却被居民称作“黎民英雄”。今年1月的一天,他在与入室抢劫的歹徒搏斗时,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毫不退缩地扑了过去……有如历经生死般走过这一遭,高九儿事后却只有平淡的一句话:“我的工作是社区保安,职责本来就是保证小区平安。”不久后,高九儿被评为了2014“我是文明嘉定人·十大杰出人物”。

  年近七旬的迮甲毛,退休前原是上海一家港务公司的医生。2000年,他毛遂自荐当上了金沙社区的社区志愿者医生。15年来,无论寒冬酷暑,无轮刮风下雨,他每周一必到居委会义务坐诊,为百姓量血压、听心率、量血糖,并指导和宣传正确的就医、服药、饮食和锻炼方法。季节更替时,连增减衣服,他都要反复提醒老弱居民。他还建立和完善了居民日常保健资料档案,整理高血压人群、糖尿病患者的保健记录。他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公开,谁家有了医疗急难事,24小时随呼随到。

  包翠华是街道里小有名气的调解高手。以她名字命名的“包翠华调解工作室”,在8年里共接待群众来访1600多次,化解了矛盾纠纷850多起,矛盾受理率100%,调处成功率达到98%以上。由包翠华受理调处的矛盾纠纷案,没有一起因调解不当而激化或上访,也没有一起因调解不当而民转刑。因此,包翠华被评为了“上海市十佳人民调解员”、“全国人民调解能手”……

  这样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还有许许多多。因此,真新街道还专门编印了一本《寻找价值的力量》,收入了几十位社区典型人物的故事,让社区百姓可以广泛传阅。

  今年以来,一个名为“真新点赞”的百姓宣讲团还深入基层,通过说唱、故事表演、评弹等文艺形式,向居民“讲述”更多微故事和微人物,进一步播撒“微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