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益频频"错位"引思考:高大上很多 接地气太少

24.08.2014  19:34

  东方网8月24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一场普通的志愿者活动,却引来了周边居民的热捧。昨日,8家专业公益组织下属的200位志愿者在杨浦区延吉街道集体开展社区行动,包括过期药品回收、垃圾分类闯关挑战、自闭症预防互动等项目,吸引了诸多家庭前来。

  如今,社区公益已经不是新鲜事,在沪上可谓随处可见。但是,不少居民却表示,公益活动中不乏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有时不得不组织参加流于形式;另外,不少常驻社区的志愿者年龄普遍偏大,其组织方式已不符合年轻居民的需求。

   年龄错位:志愿者多数“老头老太

  “小孩子玩得挺开心。”居民陈女士看着自己女儿和年轻的志愿者“打成一片”,心里特别高兴。在这个“小小集市”的项目中,小孩子被赋予了“摊主”的重任,她们要尽力推销出自己的商品,还要根据销售额来排名。在她看来,这种社区公益项目非常新奇,对女儿也有锻炼。

  陈女士有些无奈地表示,在自己的社区中,类似这样的项目极少出现。尽管街道也有专门为孩子设立的活动室,可是也就是玩玩滑梯、搭搭积木,“思维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不少年轻的家长普遍认为,如今社区志愿者中,老龄化程度严重,这些退休老年人构成了社服务队伍的主体,低学历人员的比例比较高,队伍中的中青年人的比例少,专业性不强、结构层次不健全。这样的志愿者队伍依靠结构单一的服务方式和有限的专业技术水平,根本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然而,想要吸引更多年轻志愿者常驻社区,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不少志愿者队伍流动性较强,常常出现“串场”的现象。

  对此,延吉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改变这一软肋,他们已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12家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三社联动”服务模式。让这些公益组织定点定时为老百姓提供服务,从而避免“老面孔”的过多出现。

   需求错位:高大上不及接地气

  社区需要怎样的公益活动?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在现场,记者就此问询了几十位居民,他们的回答大同小异———和生活相关的服务。

  不过,并非所有的社区公益都是如此。在昨日的活动中,一项由汇丰银行志愿者负责的防金融诈骗的培训,就吸引了很多老年人参与。而另一项“过期药品回收”,同样引来了诸多家长。

  不少居民反映,如今不少社区公益活动越发“高大上”,看上去很美,但却和居民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有时居委会生怕冷场,还不得不组织人员前去参加。

  而这并不是个体现象。此前,沪上首个由社区主办的公益服务项目创新大赛中,一批“关心海洋”等“高大上”的项目全部落选,最终入围项目基本围绕“助老、助残”等居民区实际情况展开。对此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基层社区最希望还是社会机构提供接“地气”的服务。

   管理错位:去行政化让居民说了算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包括延吉四村在内的一些睦邻点昨日成立了居民自治理事会,今后社区“睦邻家园”里的事务,将有居民自己说了算。

  过去,社区公益活动大多由居委会“做主”,往往还是“从上而下”,从而造成需求不对称也不足为奇。而改变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去除行政化,“从下而上”实现居民自治。对此,理事会理事长郦明告诉记者,今后根据社区居民的要求,使老百姓希望得到的服务项目被发现、被选进服务合同,或者服务项目得到改进,更好的拓展符合居民需求的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