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申城美】亲情照护 情暖夕阳——记普陀区社会福利院护理部主任肖玉荣

12.11.2015  11:56

  

一头利落的短发、戴着一副眼镜、穿着一身粉色制服,脸上挂着质朴的微笑,“阿婆今天身体好伐?我来帮你系上扣子吧。”在区社会福利院里,你总会看到这样一个身影,奔波在走廊里,忙碌在老人房间里,老人们总爱拉着她的手聊天,家属们都连连夸赞她的贴心,她就是区社会福利院护理部主任肖玉荣。

提起肖玉荣,老人和护理员都习惯叫她“肖肖”,因为她觉得称呼“肖肖”比主任更亲切。自进入区社会福利院工作以来,肖玉荣二十一年如一日,对待老人如亲人,用亲情照料和真情付出,让老人的夕阳岁月充满温暖。

精通业务:护理不仅要有技巧更要懂专业

多年来,区社会福利院共收到老人家属对肖玉荣的表扬信12封,锦旗31面,家属对肖玉荣的意见征询满意率始终在98%以上。其实,这位精通业务的护理“行家”,也是从“门外汉”摸索成长起来的。

1994年,24岁的肖玉荣从安徽初到上海,进入区社会福利院担任护理员。没有任何经验的肖玉荣笨鸟先飞,向老护理员们“取经”,逐渐摸索出了护理的“门道”:搬动老人要用巧劲,帮老人擦洗要控制好水温……每一件小事她都做得细致入微。

为了给瘫痪在床的老人喂饭,肖玉荣用小勺子将饭菜弄碎,一点点地喂。一顿饭下来,往往要一个多小时,肖玉荣却没有一句抱怨,“做一行就要爱一行,老人脸上的微笑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

2001年,肖玉荣担任专护区的护理组组长。眼见老人受到便秘的困扰,她就定期用手为老人扣大便,有时粪便弄得身上手上都是,也毫不在意,只想着怎样缓解老人的症状。

“护理员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懂得专业知识。”多年来,肖玉荣同时自学已经考出了初级、中级、高级护理员证书,并多次在“护理员业务操作技能比赛”中取得佳绩。对于常见病的症状、常用药的知识,肖玉荣都熟记于心,老人有个头疼脑热,她一眼就能看出,连医生都夸她“懂行”。

今年过年前,91岁的许老伯外出散步回院的时候突然滑了一跤,敏锐的肖玉荣当即劝说家属带老人去医院检查。许老伯被查出血压高,其他并无大碍,但肖玉荣始终不放心,留意着老人的举动。不久后的一天,许老伯正扶着栏杆慢走,却突然晕倒在地,肖玉荣赶忙扶起老人,并立刻打电话嘱咐家属,“老人无缘无故摔跤一定有原因,要带他检查一下核磁共振。”没想到,果然被肖玉荣言中了,老人被诊断出患有脑梗,他的状况只有通过核磁共振才能发现。事后,许老伯的儿子不禁感叹:“多亏了‘肖肖’,我父亲才能及时发现病症,及早治疗。”

亲情护理: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2014年,肖玉荣被任命为区社会福利院护理部主任,虽然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她待老人如亲人的态度没有丝毫改变。老人都说:“福利院就像我们的家,‘肖肖’就是我们的亲人。”

肖玉荣每天巡查老人房间时,老人总是亲热地和她打招呼。问起与老人亲近的秘诀,肖玉荣笑着说,“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把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长辈一样对待。”老人发脾气时,“肖肖”就会“哄一哄、劝一劝”,气鼓鼓的老人被“肖肖”一说就没了脾气。

谢阿婆在区社会福利院住了5年,她的儿子滕习年告诉记者:“每次我去看望母亲,她都念叨肖主任对她照顾得多好。以前在家时,母亲曾有过多次被救护车送医的经历,但在肖主任的精细照顾下,再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最让滕习年感动的一件事发生在去年。当时滕习年身患大病,好久没去看望母亲,肖玉荣在家访电话中了解到他的情况,当即答应他:“你安心养身体,你妈妈就是我妈妈,这里就是她的家,你放心,我会好好照顾她。”待滕习年康复后去看望母亲时,发现母亲气色比以前更好了,得知肖玉荣像子女一样照料老人,常常为老人擦身,陪老人解闷,滕习年心中充满无尽的感激,“在母亲的心里,肖玉荣的地位甚至超过了我们,最近区社会福利院因为大修要为老人搬家,母亲就说‘肖肖去哪我就去哪’。”

肖玉荣对所有老人的情况都了然于胸,在日常护理之余,她心里总是牵挂院里的老人,她会熬汤给患有骨质疏松的老人喝,会替老人购买其喜欢吃的早点和日用品,还会自掏腰包看望生病住院的老人,对出院回来的老人,也会安排特护一段时间。

在区社会福利院工作,免不了面对老人的离世,20多年来,肖玉荣亲手为每一位逝去老人擦洗身体、替老人穿寿衣,送好老人最后一程。提起此事,老人们都说:“太不容易了,亲生儿女都不如她做得好。”

换位思考:理解家属沟通就能事半功倍

肖玉荣尤其注重与老人家属的沟通,“和家属沟通,不只是谈心,而是谈‘兴’,即兴趣。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多想想,沟通就能事半功倍事。”肖玉荣的态度赢得了家属的信赖,有的家属连家里的烦心事都向“肖肖”诉说,而她也一定守口如瓶。

遇到家属发脾气,肖玉荣总是本着同理心理解他们:“家属吵是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我们不能针锋相对,让他们冷静下来就好了。”曾有一位老人卧病在床,由于护理员将窗户开大了一点,她的儿子来院看见后暴跳如雷,破口大骂,并动手把护理室的玻璃打碎了。得知此时,肖玉荣非但没有计较家属的态度,反而先关心家属手是否弄伤了,是否要去医院。随后,又仔细询问老人是否有不适的症状,见到肖玉荣这番行动,家属才意识到是错怪了护理员,态度由气愤变为了愧疚,事后还主动道歉。

熟悉肖玉荣的家属都知道,她还喜欢用微信沟通,“这种方式很方便,还能拉近和家属的距离。”有一天肖玉荣在值班时发现一位老人很晚了还没睡,正在翻看旧照片,她灵机一动拍下这个画面用微信发给家属,并注明“老人正在回忆过去”。家属看后回复了一个会心的微笑,还拜托她劝解老人早点休息。

多年来,不少家属感激肖玉荣的付出,送上礼物以表心意,但她坚持不收一分一毫,“照顾老人是我的职责”。2010年,93岁高龄的宋奶奶因病住院,家属打电话给肖玉荣,请她帮买一套寿衣。肖玉荣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购买了寿衣送到医院,此时老人已经处于昏迷状态。临走前,她和老人道别,话刚说完,老人就离世了,肖玉荣于是留下帮护工一起为老人擦净、穿寿衣。老人家属很感动,硬塞给她500元钱,说:“这个钱一定要收下,我妈是相信你,等你来送终。”肖玉荣见不便推辞,就收下钱,然后立刻转手再送给家属,说:“这个钱帮你妈买一个花篮。”

以身作则:护理老人容不得一点马虎

在区社会福利院院长朱芹眼中,肖玉荣就是院里的顶梁柱,她身上的闪光点举不胜举:“能吃苦、乐助人、爱学习、懂业务……在她的带动下,护理团队的50多人团结得像一个人,大家都劲往一处使。”

作为护理部主任,肖玉荣坚持人性化管理,她毫无保留地与班组成员分享护理技巧,还常常帮同事顶班。“我家里住得近,有时候单位需要,我就放下家里的事情为同事顶班。”有一次连续做了六天六夜,她都没有一句怨言。

别看“肖肖”笑容可掬,对护理员严格起来也有脾气。“我总对护理员说,服务老人的工作一定要做到位,不论老人或者家属有什么情绪,服务是首要的。如果护理工作出了疏漏,我会毫不留情的指出。”

提起肖玉荣,同事们都佩服她凡事冲在前头、以身作则的劲头。区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武理义告诉记者,“肖主任工作起来比男同事还拼,区社会福利院的小花园里有个人工水池,每年打扫的时候,都是肖玉荣带头清理,她脱了鞋袜,光脚下水,把垃圾一点点捞出来,在她的带动下,大家也都干劲十足。”

最近区社会福利院为老人搬家,肖玉荣又冲在第一个,带头干体力活————“搬床”,她带着护理人员,一下午就撤掉了三十几张铁床,累得满头大汗,第二天手酸得都举不起来,但她没喊过一句累。

这两年区社会福利院用上了电脑,肖玉荣就自学电脑知识,如今老人的房间信息、老人情况的综合信息、护理员的信息等由她负责记录。“有了电脑,老人的信息都有存档,紧急时候联系家属也找得到。”

每个月,肖玉荣组织开展讨论会,通报护理工作情况,探讨服务技巧。她对护理员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要服务好老人,把老人的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多年来,肖玉荣以优质的服务荣获多项殊荣,她先后荣获普陀区第一届“百佳爱老”服务员、第二届养老机构“十佳”服务明星、普陀工会技能型先进女职工、上海市第六届“双十佳”养老服务明星、上海市优秀农民工、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等荣誉称号。

在面前荣誉,肖玉荣显得低调而谦虚,荣誉证书都被她收在办公室的抽屉里面,有人问起,她总是笑着说:“我并不觉得自己做的有多好,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自己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