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莫斯科人:从通心粉工厂到投资全球

10.09.2015  12:18

  投资人尤里·米尔纳被称为“硅谷的莫斯科人”。因为投资“脸书”、推特等硅谷企业,这个俄罗斯人得以跻身亿万富豪。他在全球到处撒网,投资有潜力的网络公司,包括不少中国企业。今年7月,他又出资1亿美元,发起“寻找外星人”计划,邀请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参加。

   【征服硅谷】

  硅谷对米尔纳的感情很复杂,喜欢他的大手笔投资,又讥讽他太过“土豪”。

  在六、七年前,无论硅谷还是风投界,没人听说过尤里·米尔纳——一个做通心粉发家的莫斯科人。在莫斯科的一次晚宴间,他从投资银行高盛公司雇员口中听到传闻,社交媒体“脸书”有意吸引投资。米尔纳果断致电“脸书”时任首席财政官吉迪恩·余,表达投资意向。

  当时,金融危机爆发不久,美国经济低迷不振,各大企业和银行现金吃紧,社交媒体前景并不看好。尽管如此,一个陌生的莫斯科来电仍让人难以信服,无论对方拥有多么充沛的资金。

  遭到婉言谢绝后,米尔纳并不死心,直接飞到旧金山,要求面见余。他的诚意勉强打动了余,同意在公司旁边的星巴克见上一面。

  当时,“脸书”虽然名声在外,但尚未上市。按照硅谷惯例,向这类公司融资,投资人享有优先股或董事会席位等特权。米尔纳完全无视这些惯例:不要优先股,不占董事会席位,他只要2%的股权,为此愿意投资2亿美元。

  如此优厚的条件令“脸书”难以拒绝。2009年5月,米尔纳和“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正式成为投资伙伴。

  米尔纳不傻,而是自有一套投资哲学:像“脸书”这种100亿美元量级的公司不同于初创企业,无论品牌还是市场份额都相对稳定,投资风险较小。

  外界的解读却非善意:米尔纳当了冤大头,“脸书”则是自掉身价,连俄罗斯人的钱也要。这更像一笔绝望的交易:米尔纳想进硅谷无门,只好拿钱铺路;“脸书”融资艰难,来者不拒……

  这些冷嘲热讽并没有妨碍米尔纳在硅谷大肆实践其投资法则。由于只要股权,不问管理,米尔纳得以投资众多公司,包括推特、社交游戏公司星佳、团购网站“高朋”和短租房网站“空中食宿”等等。

  不到两年,他在美国的资产从零增长至120亿美元,从一个“圈外人”变为硅谷最人气的投资人。要融资,找米尔纳!

  扎克伯格邀米尔纳喝咖啡,表示想再次融资,需要十几亿美元的资金,最好在60天内到位。这一次,米尔纳把高盛拉入伙,双方先凑了5亿美元。这家久负盛名的投行极少参与别人的项目,却愿意与米尔纳合作,向众多富豪又筹得10亿美元。

  有了米尔纳帮忙融资15亿美元,“脸书”身价已经涨至500亿美元。待到2012年5月上市时,这家公司市值已达1000亿美元,而米尔纳当时已持有该公司9%的股权,自然赚个盆满钵满。

   【执着网络】

  在外界看来,米尔纳的成功太轻松、太突然。其实,他很早就认定,互联网是属于未来的商机,投资硅谷的机会他等待已久。

  米尔纳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研究管理学的专家,一生著述50多本书;母亲是莫斯科疾病预防中心的医生。老两口在莫斯科的公寓里到处是书架。

  米尔纳本科在俄罗斯国立大学修读物理专业,后来成为苏联国家科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主修粒子物理。苏联解体时,米尔纳研究生还没毕业,但他越来越不满足于研究工作,而是频繁出入黑市,倒卖走私而来的二手电脑。

  父亲深感不安,生怕儿子惹上麻烦,于是托一个美国朋友的关系,把米尔纳弄进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让他修读工商管理。当时,美国经济增长强劲,不少工商界强人都在沃顿教学。米尔顿由衷认同他们主张的并购扩张之道。

  米尔纳从沃顿毕业后,在世界银行工作了3年。他后来一直感慨这是“失落的3年”,错过了俄罗斯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米尔纳才回到俄罗斯,为石油寡头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短暂效力。

  1998年,米尔纳拉了一帮投资人一同买下一座通心粉工厂。他预计,俄罗斯将结束进口通心粉的日子,实现自产自销。通心粉工厂为他不断积累着财富,但他真正心之所系的是互联网,是硅谷。彼时正是互联网泡沫急剧膨胀时,米尔纳笃信美国传来的理论,即互联网是广告媒体,用户可自行产生内容。他觉得,这是个“一本万利”的生意。

  互联网泡沫破裂时,俄罗斯邮件服务公司倒下了。米尔纳乘机抄底,买下了这个市值曾高达1亿美元的俄罗斯最大互联网公司,正式涉足IT产业。

  挺进硅谷之前,他在欧洲已经投资了4家社交媒体,还专门成立了针对美国市场的独立基金——数字天空投资集团(DST),“脸书”是第一笔生意。DST成功拉到矿业大亨阿利舍尔·奥斯曼诺夫入股,从而确保资金充足。奥斯曼诺夫是最富有的俄罗斯人之一,在采矿和电信领域的产业价值180亿美元。

  从硅谷开始,米尔纳的投资遍布全球:从美国到欧洲,从印度到中国,与信息技术沾边的企业都是他的投资对象。仅2011年一年,他向中国网络公司投资10亿美元,包括京东、阿里巴巴和小米手机等众多企业。

  米尔纳是互联网经济全球化的典型化身:同时打点各个市场的生意,在不同地区之间穿梭、衔接。他过着典型“飞人”的生活:一周内至少现身两个大洲,他莫斯科的办公室因此全天24小时有人上班,以适应老板的时差。

   【支持科研】

  投资做的风生水起,米尔纳也有回报社会之举。他邀约一帮企业家朋友拿出钱来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创立“科学突破奖”。由于奖金丰厚,这个奖项被戏称为“豪华诺贝尔”。

  “突破奖”始于2012年夏天,米尔纳出资300万美元,奖励在基础物理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一年后,扎克伯格、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苹果公司董事会主席阿尔特·莱文森等人也加入米尔纳的善举,资助创立“突破奖”的生命科学奖。

  自“突破奖”成立以来,媒体总将其与诺贝尔奖相提并论。诺贝尔奖每个奖项最多只能由3人共享,“突破奖”则不设上限。诺贝尔奖每个奖项奖金约150万美元,若有多名获奖人则平均分配。在2013年,共有11个科学家获得生命科学“突破奖”,他们每人因此得到300万美元奖金。

  米尔纳本人则表示,“突破奖”无意与诺贝尔奖攀比。他说,设立这个奖项的目标是为科学和理性主义营造一个积极形象,对人类未来保持一个乐观的看法。“知识界的光彩在我们的社会被掩盖了,”他说。

  确实,在50多年前,科学家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人,他的面孔出现在全世界的杂志封面和报纸头版以及电视上。但今天,很多科学家取得了攸关人类未来的重大科学发现,例如治疗绝症和延长寿命的方法,公众对他们却一无所知。

  7月20日,米尔纳再宣布出资1亿美元,参与持续10年的外星智慧生命国际探索项目。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等多名科学家也将参与其中。

  这一名为“突破倡议”的项目包括两部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利用多个国家的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等设备探测外太空智慧生命存在的迹象。另一项计划是设立国际竞赛,征集可发送给外太空生命接收的“地球信息”。

  米尔纳说,相关团队将把探测所获得的所有数据开放提供给公众,科研人员还会开发一个高效的开源软件来整理这些数据以便对外开放,鼓励更多人参与探索外星生命。(新华社特稿·袁原)

  关键词: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