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生离校前夕再上“人生大课” 听“老师的老师”故事 正学术行为规范 续优良学风传统

24.04.2017  20:12

新闻中心讯 陈守时、周谷城、谭其骧———从三位复旦史学大家的故事娓娓道来,谈学术,谈学风,谈传统,告诫学子们“复旦的学风建设,就是应该学习我们的老师,学习他们的责任感,学习他们的视野观,继承复旦的优秀传统”。4 月初,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历史学家姜义华在逸夫科技楼面向400余位应届毕业生做了关于治学经历和感悟经验的专题报告。

即将毕业的学子们认真听取报告,会后均反映受益匪浅,老一辈专家学者的科研爱国精神,大大鼓舞了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弘扬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科学精神。自此,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和宣传部联合组织的系列学术规范宣讲活动开讲。

据校学术规范委员会介绍,为响应学校开展的师德师风和校风学风建设,在2017 年上半年,应届毕业生学位论文提交和答辩工作进行时,集中开展学术规范宣传教育活动,按正面倡导、警示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宣传等三个方面的主题,组织安排系列讲座。4 月14 日举行了第二场,由我国现代西方哲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刘放桐教授主讲。4 月下旬至5 月初还将举行3场,邀请校学术规范委员会委员,介绍复旦大学学术规范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及学术违规典型案件的调查处理情况,进行学术规范警示教育。此外,研究生院还将以院系为单位对学位申请审核工作中与学术规范问题相关的制度政策进行宣讲。

据悉,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教育是复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坚持每年9 月份都会在研究生新生中普遍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科学精神与学术规范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多次专场报告会,同时,要求每届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之前原则上至少应参加一次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的宣讲教育活动,督促学生和老师们了解学校关于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的要求和制度安排。

微电子系研究生郑和梅在研一刚入学时已听过类似讲座,但这次“再受教育”,她依然颇感兴趣。在听完讲座后,她说:“我认为复旦的治学态度是很严谨的,做学术、搞科研,诚信踏实的品质与勇攀高峰的魄力同样重要。另一方面,有很多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在不知的情况下所犯的错误,因而针对学术规范的教育是应时应景而且必不可少的。”

近年来复旦大学在做好常规学风工作的同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特色教育活动。

研究生院介绍,学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将科学道德教育纳入课堂体系,是复旦大学加强联动,进一步推进学风建设的一个有力举措。复旦大学从学校层面按照学科大类分别建设了研究生科研行为规范和方法指导类课程。

2016至2017学年,学校又陆续推出一批新举措,收到较好反响。一方面,要求研究生新生必须通过“研究生入学教育考试”、签署《复旦大学研究生遵守管理规定与学术规范承诺书》(中、英文版)等才能注册学籍;另一方面,主动创新宣讲教育方式,积极开展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出版《研究生学术道德案例教育读本》,并将国家部委和学校的文件资料汇编成《复旦大学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学习资料选编》,发放给每位研究生新生、导师学习和参考等。

与此同时,研究生院还结合本学期应届毕业生学位论文提交和答辩工作的推进,正在实施一系列措施以完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包括第一,强化论文预审(预答辩)制度,将学位工作环节前置,首次将论文预审(预答辩)情况纳入学位审核工作范围,通过这一程序后方可进入后续环节;第二,改进相似度检测工作,首次推出网上提交审核系统以强化导师对论文的把关审核,保证论文送审版本一致性;第三,强化论文盲审工作,今年首次通过教育部学位中心及上海市学位中心来组织校内盲审工作,并且进一步明确将盲审情况等学位论文质量指标与招生资源配置挂钩的联动机制,首次在全校范围内通报了这一联动机制的执行情况;第四,成立研究生教育专家督导组,对论文答辩等环节进行督导规范。

研究生院表示,学术规范教育与学风建设是高校永恒的任务,是常抓常新的工作,相信通过多措并举,坚持不懈的努力,将使研究生从学生时代就养成恪守学术诚信的自觉,培育科学精神,有效提高科学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