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拐点何时到?怎样把握成长六阶段?

26.01.2015  12:46

  自从1993年我被国务院学位办评为博士生指导教师以来,带过了几十个研究生,他们在毕业时都完成了学业,发表了创新明显而成小系列的论文。我想谈谈指导他们读研的些许体会。

   纠正研究生治学的五个陋习

  初期研究生在治学上往往有五个陋习,分举如下:

  泛泛而读文献,既无明确目标,也无痛切心得。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堆里,无所择,好像是看了很多,其实并不“”。读得多并不见得“”,搞得不好,一肚子不合时宜,更谈不上得到精要。

  知识水准不高,却不注意训练基本功,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殊不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倘若看到具体的计算,就退缩而不敢下笔计算,那怎么可能在理论物理上有可观之贡献,占一席之地呢?

  着手一个课题后,遇到困难而不会调整、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超越之,不能左右逢源,自始至终。于是屡屡更改初衷,劳而无功。

  看到别人搞一个课题热门,疾而趋从之,随相关文献亦步亦趋,迷失自己明确方向,欲速则不达。

  读文献除了看不懂其推导成为自己的问题以外,就提不出任何合理的质疑,也不会带着问题去寻读文献,不会交替使用分析和综合,思维处于定势,换言之是不会科学思考。

  我对那些研究生说: 期望你们的研究成果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与势利”。而应“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要防止古人所说的学者四失: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为何会产生这些陋习呢?除去缺乏科研经验, 还须从搞科研的动机处找原因。

  正确的探索动机,先天的才智,后天的环境,坚强的志趣,塑造了每一个人!这四个要求都具备了,就能克服材料偏而不全,研究虚而不实,方法疏而不精,结论乱而不序的陋习,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