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党代会】研究生培养:研精思远 究微践行

01.07.2016  12:55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为凝聚共识,推动发展,及时总结学校近年来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和成绩,找准亟需突破的瓶颈和尚待补齐的短板,特推出专题报道。今天推出系列第七篇《 研究生培养:研精思远 究微践行 》。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养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所亟需的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并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高端专业人才。

学位点布局:突出特色、自主办学

特色明显。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教育学位点建设以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个上海市Ⅰ类高峰学科、6个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彰显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培育新的特色学科增长点,构建特色优势学科群,带动交叉学科建设发展,形成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优势特色更加明显的“国家级—市级—校级”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实现文、教、经、管、法各学科协调发展。

自主办学。 近5年来,学校新增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政治学)和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新增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金融硕士、法律硕士)。为加强学位点引导布局与建设培育,尤其加强对自设二级学科的建设和管理,学校制订了自主设置与调整二级学科实施办法,启动实施“有上有下”的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立足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办学优势与特色,尤其着力推动以区域国别研究为特色的跨学科育人平台和研究平台整合建设,学校自主设置了3个目录内和5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7个目录内和8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包括中东研究、中国学、区域国别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等二级学科硕博士点。

结构合理。 目前,上外共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均对应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下设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根据2015年招生数据统计,我校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招生人数占总招生数的45.26%,基本达到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为1:1的预设目标,形成了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双轨并重、均衡发展的良好格局。

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提升质量

2013年10月,上外启动《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从招生、培养、学位、就业、思政等各个环节入手,搭建高端专业人才成长平台,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稳定招生规模,优化培养结构 近5年来,上外研究生招生规模稳定在每年1000人左右(其中硕士生招生数每年900人左右,博士生招生数每年100人左右)。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规模稳步提升,最近5年内增长37%。学历留学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增长,5年增长年招生数增长了近3倍。通过到知名高校招生宣讲,承办上海市研究生暑期学校、学术论坛等平台,完善选拔机制。

创新培养模式, 做强学科特色。 打造“国际化特色人才培养创新平台”、“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通过校内跨学科专业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和国内国际合作院校的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生互换、联合培养、学位双授等多种形式,形成合作、竞争、开放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推动多语对高端翻译人才、多语种外交外事人才、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无国界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应用经济学创新人才、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国际教育人才等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2014年,学校启动新闻传播学院的多语种国际新闻硕士生实验班和法学院的多语种涉外法律硕士生实验班项目,定制特色招生方案,探索选拔机制改革,为本研贯通培养多语种国际化高端专业人才创造条件。

加强课程建设 ,推进资源共享。 上外于2014年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超市”建设,促进课程资源校内校际、国内国际、线上线下的共建共享,推进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经过2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国内跨校资源共享机制。2014年6月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硕士生合作协议;2015年秋季与复旦大学实现了研究生课程跨校互选及暑期全英语课程资源共享;与上海市西南片高校研究生教育协作组成员共享共建成员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同探索“慕课”(MOOCs)建设和“第二校园”建设。校内各院系稳步推进建设70余门研究生全英语教学课程,其中10门课程于2015年获得上海市面向留学生全英语授课示范课程立项建设;学校自2014年始,相继推出“中国学”、“跨文化交际” 、“工商管理”、“国际关系”、“全球新闻与传播(中国媒体与全球新闻)”、“全球新闻与传播(全球传播)”、“全球新闻与传播(全球广告)”等7个面向留学生的全英文硕士项目,课程面向全校中外学生开放共享。

搭建科研平台,提升创新能力 以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和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实施为载体,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5年来,共有116人次获校级研究生科研基金立项;6人获上海发展研究奖学金项目资助;3人获上海市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项目资助;22个项目获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项资助,涵盖学术论坛、暑期学校、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学位点引导布局与建设培育、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诸方面,资助金额400余万元。举办4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7届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3届上海市研究生暑期学校、171期博士沙龙、27期硕博论坛、17场静湖读书会,出版4辑《外语与文化》论文集、博士沙龙电子期刊《言思录》4期。学术论坛参与学生1200余人,覆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地区,学生获奖论文350余篇,参与专家学者260余人次;暑期学校近400人次参与,来自全国110所高校和6所国外院校。

中外联合培养,提升全球视野 学校通过与国外合作院校联合、国家留学基金委目、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基金等多个项目和渠道,资助研究生出国留学或参加专业实践。近5年来,学校共计派出研究生650余人次,其中获得各类资助的研究生320余人次。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资助短期交流博士生导师3人。2015年,学校成功申请成为国家汉办“孔子新汉学计划”中方试点院校,启动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和攻读博士学位项目。2015年12月,高级翻译学院联合英语学院、法语系申报的《多语种组合专业翻译高端人才培养创新项目》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2016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立项资助,每年可选派20名师生赴联合国实习和欧美世界一流高级翻译学院交流学习。上外现已经开设了全部的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的语对组合,正进一步发挥外语语种数量、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优势,在多语对、非通用语言等方面做深入探索,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开设沿线支点国家的语对方向,正陆续开设的包括朝鲜语、泰语、波斯语、印尼语、斯瓦西里语、土耳其语、乌克兰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日语、德语等语对。

严把过程监控,确保培养质量。 参照国际通行标准,逐步健全适应国际化办学需要和学位点自身发展规律的教学与学术标准和规范。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立国际化高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逐步完善培养各环节质量检查督导与淘汰分流制度。坚持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优化学生荣誉结构,发挥荣誉体系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以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为抓手,从完善导师动态选聘制度、教学和课程质量保障制度、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制度、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制度等关键性监控点入手,形成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内外结合、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强化学位论文的三级盲审制度,加强优秀学术成果培育,建立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库。

导师队伍:动态管理、加强培训

修订导师管理条例,强化导师岗位职责 从理念上进一步强化了导师岗位、按需设岗、动态管理,从内容上强化了导师职责、审核、变更、发展和考核。2014年3月,修订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选聘办法》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导师管理条例》。在博导遴选方面,为青年学者破格遴选博导开辟通道,强化博导高水平科研项目的重要作用。

选拔培育学科骨干,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近5年来,完成了第五届学科骨干的结项考核和第六届学科骨干的申报选拔。其中,第五届共计219人顺利通过考核评审;第六届共计295人顺利通过选拔,获得资助强化培育建设。制订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六届学科骨干申报选拔条例》、《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六届学组建导师创新学术团队,提升导师专业能力发展科骨干考核条例》。在第六届学科骨干选拔过程中,将主讲教师和青年博士骨干纳入学科骨干系列,形成三级学科骨干,并首次将学科骨干分为科研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两大类,每大类分别设置三个级别据此进行申报评选。

开展导师培训工作,提升导师指导能力 。开展 研究生导师培训,举办教育教学方法研讨、青年导师论坛、名师专题讲座、国际培训等多元化方式,加强对导师的岗前、岗中培训,强化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明确导师职责,落实导师责任,同时组建导师创新学术团队,做好新老导师传帮带工作,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队伍整体水平。

德育工作:思想引领   强化实践

开展党建特色活动,注重思想引领 上外严格规范研究生党员发展流程,加强党员的管理与监督,结合学校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力度不断加强的实际情况,成立“研究生海外临时党支部”;举办“研究生支部风采展示”;坚持“爱心助学”、西部支教、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社区志愿者等特色活动。完善学生奖助体系,实现奖优帮困助贫。

建设实习基地,提高实践能力 上外目前共有11个基地获上海市实践基地获得立项资助,涵盖全部5个专业学位类别,获资助金额共计600万元。其中,翻译专业联合国实践基地获得上海市级示范实践基地立项,学生通过基地既有机会亲赴联合国总部、维亚纳办事处、日内瓦办事处、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实习,也可通过远程翻译实习的模式,亲身参与联合国文件的翻译实践,并接受联合国相关专家导师的指导。2015年9月,由高级翻译学院师生共同翻译的联合国旗舰性出版物《联合国概况》中文版面世,联合国秘书长对我校的通力协助表示高度赞赏和由衷感谢,并在其前言中写道:“我认为,本书是最能反映我们工作情况的可靠手册”。

完善就业指导,健全就业服务。 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涵盖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训练、行业选择、技能提升、就业指导、求职技巧等诸多方面。学校通过淬炼上研职团,举办优秀毕业生求职经验交流会、校友回校座谈会等专项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对毕业生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其中近年启动并日趋成熟的“外交育苗工程”项目堪称典范。该项目为研究生提供了“激发热情—应试辅导—实战体验”的全过程指导和帮助,为国家外交事业输送了大批高端精英人才。学校先后共与18家用人单位签署研究生实习基地协议,覆盖外事、教育、出版、翻译等多个领域,丰富了研究生实习渠道,提升了实习层次,成为高质量就业的有力保障。

 

 

近5年来,上外共有14篇博士论文、16篇硕士论文荣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几乎包揽了上海市外国语言文学和政治学两个一级学科的全部获奖名额。2012年,我校英语语言文学博士论文首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本年度本学科另产生全国优博提名2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3年,我校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博士论文首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本年度本学科未产生全国优博)。2015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在入选的190篇博士学位论文当中,政治学一级学科只有1篇,被上外摘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共4篇,上外占3篇。227篇硕士学位论文中,政治学一级学科共5篇,上外共有3篇入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共6篇,上外占4篇,优势明显。

近5年来,多个教学科研成果获国家级、上海市、校级表彰。高级翻译学院负责实施的《国际化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建设》,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2014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另有9项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校级“2011-2012年度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3项获校级“2013-2014年度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宣衣、肖琳)

【迎党代会】以开拓创新精神汇聚推动上外改革前进的新动力

【迎党代会】《人民日报》访姜锋:“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

  【迎党代会】系列报道六: 上外党建:在依法自主办学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迎党代会】系列报道五:教师发展:高素质师资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 

【迎党代会】系列报道四:国际化办学:“多语种+”战略指引下打造核心竞争力

【迎党代会】系列报道三:学术研究:发挥特色  突出优势  建特色新型智库

【迎党代会】系列报道二:人才培养:创新培养模式  培养拔尖人才

【迎党代会】系列报道一:学科建设:强化特色  丰富内涵  促进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