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所兵团高校的"强师"之路

25.04.2016  18:41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在华中科大10年支援下,实现高层次人才从引入到“自产”转变

一所兵团高校的“强师”之路 

对于西部地区的高校来说,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个难题。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通过10年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之路。

对地处西部地区的高校来说,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仅靠引进会面临很多困难,最重要的是留住高层次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闫卫华对记者说。

面对困难,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没有把目光只盯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上,而是想办法自己培养。2005年至2015年,石河子大学医学院赴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专兼职教师有156人,占在外校攻读博士学位人数的77%。如今,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由2005年的4.5%上升到34.4%。

最让人高兴的是,这些高层次人才都能留得住。”闫卫华说。

石河子大学作为兵团高校,承担着屯垦戍边的使命,是维护边疆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按照教育部对口支援工作统一部署,华中科技大学开启了全方位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的模式。

华中科技大学首先通过实施博士培养计划,提升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师学历水平。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没有博士点,华中科技大学通过聘请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授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的兼职博导,然后由兼职博导招收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师进行培养,拓展高层次人才培养渠道,提升博士生导师培养力度。

目前,医学院拥有“长江学者”“绿洲学者”“杏林学者”各1名;获批“兵团英才”第一层次4人、第三层次1人;获批“千人计划—新疆项目”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

如今已是教授、主任医师、博导的吴向未,2007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攻读外科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采用中美联合培养模式,让吴向未赴美国伯明翰医学院开展前期研究。国内外联合培养为他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成为国际上首次提出“干细胞行为紊乱”现象的科学家。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对口支援下,石河子大学建设起了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充分利用华中科技大学的师资和技术优势,结合新疆地区人群及患病特点与学院科研状况,协助凝练了新疆地区多发性肿瘤、感染、代谢三个研究方向,并通过开放实验室、数据共享、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方式开展科研合作,不断提高申报国家科研项目和保障新疆人民健康的能力与水平。

截至目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预研项目1项,国际科技合作重点研究项目3项;国家级在研项目由2005年的不足10项提升到现在的60余项。10年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6项,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收录论文从0增加到100余篇。(记者 蒋夫尔)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19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