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平凡细节养成文明

06.04.2016  12:05

我每次载到的中国游客都很好,他们很有礼貌,会叫你师傅或者大叔,很亲切”,从业近十年来的新加坡出租车司机吴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他对中国游客的印象很好。

在媒体上,我们不时见到这样一些“正能量”报道:

杭州方女士一家春节去伦敦旅行,为避免18个月的女儿在飞机上哭闹影响其他乘客,他们的行囊中准备了向邻近旅客发放的手绘“致歉卡

浙江医生朱蔚在柏林公交车上救人

武汉姑娘高秋玲在普吉岛施救溺水女子

北京医生唐子人在圣地亚哥海洋公园抢救突发心跳骤停的美国女士……

点点滴滴,都在为中国人树立正向的海外形象。

根据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数据,2015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37万人,同比增长13.9%;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达到1.2亿人次,增长12.0%。中国的海外形象,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国人海外形象

今年2月,新华社就2015年中国人海外形象进行了大数据搜索并形成分析报告。这一报告依托大数据云平台采集了海外3万多个站点的5亿条次舆情信息进行分析,数据采集范围涵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跨度为2015年全年。

数据显示,中国维和部队、援非医疗、撤侨最受海外关注。例如,在超过2.7万条与维和部队相关的信息中,对中国维和行动表示赞赏的达74%。而对中国在也门的撤侨行动相关信息共抓取1.9万余条,其中1.4万余条给予了积极评价。

但也不全都是好消息。

一份于2015年12月发布的《中国游客海外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指出,海外公众对于中国游客大多持积极欢迎的态度。但同时,各国民众也认为,一些游客在乱扔垃圾、闯红灯、插队、围观起哄等方面的不文明行为较为突出。调查显示,游客文明意识欠缺、文化和生活习惯差异等是造成不文明现象的主要因素。

今年3月,《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北京美兰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所做的“国民素质”调查显示,与“民族精神”、“家风家教”等其他11项指标相比,国人的海外形象成为公认短板,在所有指标中以53.8分的未及格分排名最末。

76.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人海外形象较差的主要表现为不文明举止行为

60.0%的人认为是不遵守当地公序民俗

53.9%的人认为是疯狂购物

45.9%的人认为是不了解国际通行礼仪

根据此前日本人、韩国人的出国历史经验,从‘不文明’到‘文明’需要一个过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资深旅游专家王兴斌向《瞭望》新闻周刊介绍,如今作为国际游客中讲文明典范的日本人、韩国人在上世纪也曾给外国人以“不守秩序”、“吵吵闹闹”的负面形象,在经过文明教育的普及后慢慢改变了原有形象。

有礼貌、诚恳待人、尊重对方、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和法律法规,这是大国公民应有的、最根本的底线”,王兴斌表示,假以时日,中国人以大国公民的良好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是肯定能实现的。

但是不能掉以轻心”,对大国公民形象到来持乐观态度的同时,王兴斌也提醒,好的国民形象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游客在国外的表现实际上是他在国内、家里表现的直接反映,出国过程中,人们会将平时的习惯表现出来。“因此不能只靠出国前的教育和领队的提醒。

文明在日常平凡细节中

搭载出租车去采访的路上,驾驶员的手机一直在响。“您不看看吗?”记者问到。“停车再看,开车没看手机的习惯”,驾驶员说,“担心出事故不说,看手机也会让乘客没安全感。”这是个人行为细节带来的文明。

一方面,中国2015年接待入境游客已达1.33亿人次,这表明,在现阶段,树立良好的公民海外形象已不仅仅是国境线外的事情。

另一方面,伴随社会转型、老龄社会、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国内城市文明本身也面临新的国内挑战。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被称作文明市民?华东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鲍宗豪多年研究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市民素质至少包含两层内涵:首先是道德要求,如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是公共场所要求,如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穿马路,“这些规范涉及公共生活、社区生活,细且全面”。

上文所述的“国民素质”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国人文明素质很高或较高的占比合计为29.7%,认为“一般”的为52.0%。受访者认为,文明素质低的主要表现行为依次为不守秩序、随地乱扔废弃物、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开车不遵守交通秩序等,其比例均在70%以上。这也说明,市民文明素质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现实中,“文明”二字总是在平凡生活与细节中展现。

国内有的城市在地面上难觅垃圾箱,实际上城市管理者将垃圾桶建在地面下,市民踩一脚就可把垃圾扔进去,既提供了方便,也可防止刮风天气垃圾被吹到外面。这是管理细节引导市民走向文明。

值得关注的是,在市民文明培养中,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发展势头良好。

志愿者人数增多,据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2015年发布的信息,我国已实现31个省区市志愿服务组织区域全覆盖,覆盖志愿者超过1亿人;

志愿者参与种类全面,涉及义工、社工、红色志愿者、应急救援、城市运行、绿色环保等方面。

在鲍宗豪看来,公民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活动,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奉献社会的过程,也展现了城市文明风采。

北京海淀复兴路79号院共有8幢居民楼,住着1700多人。永定路街道六街坊东居委会主任彭玉玲介绍,院里老人有700多位,“平时儿女不在家,有些老人缺乏照顾,精神孤独。

院里5年前成立了由17名核心志愿者组成的老年互助社,平均年龄是70岁,主要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提供服务,每周至少入户坐一坐、聊一聊。

我们把老人分为三类,一是重点关注人群,他们身体长期不好,需特别照看;二是及时关注人群,有的因子女不在身边但突然生病需要帮忙,有的行动不便,我们帮忙交水电费;三是一般性关注人群,平时陪着散散步、聊聊天。”老年互助社社长、志愿者周季玲告诉记者,以17名志愿者为基础,再滚雪球式地带动更多人。低龄老人的奉献热情被激发出来,高龄老人得到照顾,邻里关系也和谐不少。在周季玲看来,邻里互助是生活的一部分。

老年互助社的经费从哪里来?记者注意到了院里的爱心回收箱。通过号召居民将塑料瓶、纸箱等可回收垃圾放进回收箱,互助社每年可有上千元的经费支持。而这也有助于潜移默化培养市民爱心、向善、互助。

社会转型过程中提升市民文明需要一个过程,美国、日本通过社会改革运动实现市民素质的提升。与其相比,中国遇到的问题更多、更难。

例如,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提速,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进入城市,他们对城市交通意识、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则有一个认识、实践过程,这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新的考验。

要把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作为重要任务来抓”,鲍宗豪认为,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提高,会反向拉动经济,而且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如假冒伪劣等情况也会减少,老百姓的生活满意度也将提高,最后将获得“有效的经济发展”。

其次,文明意识培养要求相关的规章、配套制度跟上。

以乱穿马路为例,政府部门的道路设计、红绿灯设计要合理;

以建立市民诚信为例,社会责任评估、诚信体系需要整体的制度化设计,再配套奖惩措施,将法律和外在制度因素转变为市民内在因素;

再以志愿者培养为例,随着志愿者人数的增加和志愿活动的进一步普及,志愿服务的注册管理、志愿者的回馈、志愿者的保险都需要规范化。



    原文来源: 瞭望   |  发表时间:2016-04-04   |  作者:瞭望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UzNjE2MA==&mid=404570116&idx=2&sn=0dfcdb4da983a14f443df06a8c61851e&scene=23&srcid=0405yFcwJ59hWyepIpVITkS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