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上海:“大隐”的桃江路

14.10.2014  15:31
上海滩,真正能称得上“大隐隐于市”的马路不多,但桃江路一定位列其中。秋天到了,那是桃江路最好的季节,那种精致,那种不露痕迹的声色犬马,正适合在秋天,来这里轧一轧马路。

桃江路,原名恩利和路(Route Henri Riviere Shanghai),1913年诞生于上海法租界。在《宝庆路上的老克勒》一篇中,我们提到过,桃江路曾脱胎于宝建路(宝庆路的前身)的一段。


路名取自19世纪中期,法国海军指挥官亨利·劳伦特·李威利(Henri Riviere)的名字。李威利在历史上最出名的一笔是在1881年底。当时,法国与越南就红河自由贸易问题发生冲突。翌年,李威利以保护法国人利益为名,出兵北圻,攻占河内,河内总督黄耀战败自杀。

1883年2月,李威利的部队攻破南定,嗣德帝不得不邀请刘永福率黑旗军抗法。5月19日,李威利率五百五十人追击黑旗军,在河内附近的纸桥与黑旗军遭遇。李威利被黑旗军的枪击中,当场死亡。李威利的死导致法军的溃败。

汪伪政权接收租界后,汪精卫接受周佛海等人建议,将租界内120多条,以西方人命名的道路,改用中国各省市和部分县区地名来命名,“恩理和路”也改用了江苏的地名,“靖江路”。后因靖江路和闸北区的京江路,读起来容易混淆,遂于1942 年,更名为桃江路,桃江是湖南省的一个县城。


如今,在短短500米不到的桃江路上,有着梧桐婆娑的斑驳倒影,老式路灯的别样情怀,更藏住了百年过往的上海传奇。大隐隐于市的桃江路,不露痕迹的声色犬马,正适合在秋天的不太明朗的天,来这里轧一轧马路。

(影迷们是否还记得这扇门,这段马路?)

(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就是在桃江路上取的景)

在桃江路徒步,是一次领略风情的过程,也是让心灵和眼睛,都震撼的过程。虽然有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也时不时地发出喇叭的鸣响,但也难打断属于这里的静谧,反而更显一种脱俗之感。


桃江路31号,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平面为方形,红瓦双坡顶,开单坡老虎窗,方形门窗,灰色水泥外墙。2003年8月18日,公布为徐汇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31号过去的主人叫宣铁吾,浙江诸暨人,黄埔一期生。抗战结束后任上海市警察局局长,46年7月又兼任淞沪警备司令。在任期间,他积极配合蒋经国在上海的打虎运动并多次镇压上海学生、工人运动,酿成了申九惨案等。1949年2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员,1949年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同年移居香港,后在台北病逝。


桃江路39号,建于1923年,建筑面积666平方米,为假三层砖木结构,有陡峭屋顶,老虎窗在大面积屋面上自然开启,同样是带有英国建筑风格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

该宅最早的主人名为横竹,系日本驻沪总领事馆商业顾问。后为国民党高官俞济时的上海寓所。俞济时,黄埔一期生,和蒋介石是同乡,一说是蒋的外甥,长期担任蒋介石的侍卫长。


俞历任总统府第三局中将局长、总统府军务局局长、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抗战时期,任58军军长,参加淞沪会战等多次抗日作战。

俞济时与蒋介石关系十分亲密,选择在此处居住,主要是为与蒋联系便利(蒋在上海寓所,是东平路9号的“爱庐”,我们在东平路一文中有过详细介绍)。50年代,他随蒋迁徙至台,仍担任国策顾问等职,该顾问职一直兼到1990年去世为止。

花园洋房原来的主入口设在东面,主人沿东平路的花园一侧进入,位于桃江路的则是辅助入口,住宅北面的房间是服务用房。昔日,住宅花园的对面便是宋子文的住宅,旁边不远桃江路45号是宋庆龄的故居。新中国成立后,该宅曾由徐汇区财政局等使用,现在早已改建成为餐厅。


桃江路45号,建于1920年,占地面积700平方米。这是一幢带有英国都铎风格特征的独立花园住宅,也是宋庆龄在上海的另一处重要故居,她曾在那儿生活了4年。在宋庆龄的来往书信中,很多的通讯地址是“靖江路45号、恩利河路45号”——就是现在的桃江路45号。

住宅的第一位主人是塞思,是一位英美人氏。20世纪20年代初期,房屋易主,房屋的新主人已经换成了弗伦道夫一家,他是上海达利印务公司的总经理。到30年代初期,住宅业主再次变更,新主人是魏森道夫,魏森道夫系德侨,因此,抗战胜利后,房产被国民党政府作为敌伪财产予以没收。


1945年,宋庆龄女士从重庆返回上海后,因莫利哀路29号(今香山路7号)寓所年久失修不能居住,就住在桃江路45号,直到1949年,才搬到淮海中路1843号故居。在桃江路居住期间,宋庆龄继续从事中福会的各项工作,致力于抗战创伤的恢复和建设工作。

住宅曾经的辉煌,已在时光的变迁中逝去,因为面积颇大的花园靠街角的一半,已经变成了公共绿地,建筑内部也挤入了多家住户。


建筑的木装修和室内虽不华丽,但也非平庸。南向底层的大敞廊,与原来的花园连接。室内房间布局疏朗,门窗扇上的木质菱形花格,似乎还未在他处见过。全木雕花楼梯,栏杆呈“麻花”状旋拧攀升造型,采用整木雕琢而成,做工精美——这些清晰的细节可以令人想象到,当时整幢住宅里生活的舒适宜人。

45号门外有宋庆龄住在桃江路时,最喜欢的一段200米的“散步道”,“弹硌路”——这种由卵石、块石铺筑的路,至今,仍是许多上海人儿时记忆中的重要片断。


对老上海来说,“弹格路”真是再熟悉不过了,它有几百年的历史。由卵石、块石铺筑的“弹格路”,在上世纪50年代达到鼎盛期,全市约有400条,总长达800公里。

弹硌路”具有翻修容易、透气性好、渗水性好等优点,十分符合上海的气候特征。然而,有着种种优点的“弹硌路”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容易硌脚。



2008年重新翻修的“弹硌路”,比原先的老“弹硌路”工艺更为讲究,可以做到下雨时不溅水、不硌脚,不仅还原了弄堂旧时风情,又避免了老“弹硌路”一到下雨就坑坑洼洼,泥泞不平的不足。


看懂上海”开通了线上微社区“旁友帮帮忙”,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浏览,并留下您对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您也可以留下您对上海感兴趣的问题,如果您是老克勒,那请一定不要“吝啬”,让我们一起把上海的人文面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