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上海:再见,东台路

20.08.2014  12:45
西藏南路附近有条不起眼的小街,东台路。不足五百米长,却是上海文管会首家古玩市场。然而,太平湖春风荡漾,新天地四处扩张,似乎早就预示着东台路,这条上海著名的古玩街的好日子到头了。


本文系原创作品,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看看新闻网。

点击观看更多看懂上海往期内容


东台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筑,当时名为“泰山路”。1906年,以法租界公董局副总董名改名,“安纳金路”(Rue Hennequin)。1943年,汪精卫接手上海租界,以江苏东台改今名。东台路在原来卢湾区的东北部,近西藏南路、复兴中路,北起崇德路,南至肇周路。

80年代,这里沿路均为住宅,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多是二至三层的老房子。红瓦的屋顶,白灰粉刷的墙壁,颜色鲜明——这是上海老建筑共有的特色。

1985年5月,东台路旁的浏河路被辟为综合市场,经营服装、小百货。东台路受其影响,形成花鸟市场,后渐冷落。1986年春,隔着西藏南路对面的会稽路,自发形成了上海最早的地摊文物市场,几经取缔,又死灰复燃。

1988年,在市文管会、市工商局与市公安局等部门的主办下,将会稽市场上的古玩个体商贩,引进冷落的东台路花鸟市场,并在此创立了“浏河路旧工艺品市场”,成为被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上海第一个属监管的旧工艺品市场,许可经营民国元年以后,中国和外国制作、生产的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及其他金属器、玉石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种质料的雕刻品、雕塑品、家具、书画、碑拓、文献资料、织绣、邮票、货币、等,文物监管范围内的旧工艺品。

最早在市场里摸爬滚打的商人,是一批回城知青、下岗职工或无业市民。老板们的工作场所,是一个个的小间,都是政府规定的统一规格,通常三、四个平方米。

亭子间的后面是居民的住家。与其他商业街不同的是,东台路两侧的住宅,几乎每家每户都向街开着门,每个底层楼都是古玩店。店老板可能是房东自己,也可以租出去给别人开店——“前店后家”的模式,就形成了东台路古玩老板,与周边居民共生共荣的商业街。

上海作家沈嘉禄,自小就生活在东台路北端的崇德路。在得知东台路即将被拆迁的消息后,在网上发了一篇《别了,东台路》,里面还提到了一位“连清朝十个皇帝都说不全”的中学同学,在几经波折后,也回到东台路家里“开墙破洞”,做起古玩生意。


但是,最初的生意非常艰难,在沈嘉禄眼中,这些“眼睛骨碌碌,满身草莽气”的生意人,在经受几波市场“大浪”猛烈冲击后,渐渐在此立脚生根,“他们相信,总有一天能咸鱼翻身。

果然,几年以后东台路慢慢热闹起来,家家破墙开店,人行道上投摊,明清瓷杂、朱金木雕、钟表相机、文房四宝,各类工艺品渐次增多,蔚然成为上海著名的古玩一条街。


淘古玩赚钱快,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一市场。东台路古玩市场,也越过自忠路,向南继续延伸。现在,游客从崇德路出发,沿着东台路一直走到底,甚至中间相交的浏河口路、自忠路的一小段,全都是清一色的古玩店。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间杂的花鸟门店一家都没了,原因简单,因为赚钱没古玩店来得快。

30多年里,东台路渐渐成了上海的旅游景点,在一些供海外游客使用的《上海指南》游览地图和部分国外出版的上海旅游指南中,东台路古玩市场同豫园、玉佛寺等名胜同样有名。不少外国人来上海,指名要来此淘宝。


一些港台影星也偶尔来此扫货,有老板称亲眼见到刘德华来这里,由上海这边的“带路党”引导进入一家古玩店,请老板将100多只旧手表统统拿出来,略作打量,便统统兜下。

30多年的经营中,一些人从东台路古玩市场发财,也培育出了一大批工艺品制作的人才,或深谙古董、旧货的行家。其中的翘楚,一些资深商人们依然能一一数来:例如“鸟笼大王”王荷忠、“三寸金莲”杨韶荣、字画专家董杨金、“铜器手炉”魏天麟、“雕花木器”老金头、“瓷器大王”高阿申等等。


在东台路上流传最广的,就要算是“一方田黄”的故事了。

十多年前,在徐汇区一家旧货店里,一位“铲地皮”(穿街走巷收旧货的),从包里取出一枚高约10厘米,6厘米见方的老印章,上面刻着印文及密密麻麻的边款,这方印章是他从一位老太太手中收到的,当时这位老太太开价1000元,于是,经过商量就讨价还价,以500元成交。

这位“铲地皮”只知道这个东西肯定不是新的,便准备以5000元卖给了一个旧货店老板,但老板肯定要还价的,最终给了他3000元。这个老板虽然不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东西,但凭借着自己的经验,成功地以3万元卖给一位老顾客。

3万元在当时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了,但这位老顾客能够买下来,也肯定有自己的打算的,请教了几位朋友之后,认定这是一块货真价值的田黄,于是,以12万元卖给东台路一位古玩商。

这位古玩商心子也蛮急的,据说连夜就找到了下一个卖家,卖出了48万元。据说他一开心,放话请大家吃鲍鱼鱼翅,据说当时来了一百多号人,并成为当时上海滩古玩界的一大新闻。但仅仅过了一个月后,又传来消息,那位花48万买下田黄印章的东台路古玩商再次出手了,卖价接近100万元。

当然,古玩界的故事,真真假假,有时候很难考证,其中涉及的人和事情的细节,有时候也会因为口口相传而物是人非。同样,盛极必衰,东台路的衰落,也是因为“假货”开始盛行。

兴旺的古玩收藏市场,让某些古玩商贩们进不了好货,造成缺货连连。为了经济上的盈利,某些古玩商贩们开始走歪门邪道,使假货充斥于市,最终致使古玩市场逐渐走下坡路。后来,福佑路古玩工艺品市场,也就是我们曾经有一篇介绍的“鬼市”,随即乘虚而入,渐渐取代了东台路的“上海第一古玩市场”的位置。

但是,不可否认,东台路培养了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批有眼力的古玩收藏家、有实力的古玩商人,这是功不可没的,这是一段古玩历史,谁也无法否认。

如今,东台路上的老板们谈论最多的,不是生意经,而是这条街即将到来的动迁计划,还有他们的未来。东台路的拆迁范围,从崇德路一直到自忠路。有的住户已经搬走了,有的则等着搬家。对于多数老板而言,北段的东台路古玩市场动迁了,留下的南段生意也不会太妙了。

沈嘉禄老师在他那篇《别了,东台路》中提到的那句话,特别有道理:“上海要想扩大国际影响力,不仅要有“第一楼”,更应该在文化特色上做足文章,像东台路这样的商业街区,如果稍加整饬,是可以赚足人气的,是可以为上海加分的。”

是呀,留给上海人的回忆,真的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