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C星正式投入使用

22.07.2014  00:02

   (救灾司) 2014年7月11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京组织举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C星在轨交付仪式。卫星由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交付给用户国家民政部和环境保护部,正式投入使用。

  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C星为我国首颗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也是国际上首个提供S波段微波成像数据的卫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动态监测能力。2011年11月19日,该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通过与在轨运行的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A、B星组网运行,实现了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环境和灾害监测,有效提升了我国综合减灾和环境监测能力。

  在轨测试前期,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C星平台和载荷工作正常,图像质量良好。2013年4月,因SAR天线大功率微波电子开关出现问题,图像质量有所下降。卫星实施降轨后,图像质量得到改善,主要用于减灾与环保应用试验研究。

  截止目前,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C星共获取对地观测图像6万7千余景。利用这些图像,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在洪涝、雪灾、滑坡、泥石流、冰凌、海冰的灾害评估与监测,典型地物识别,围网养殖监测、自然保护区监测等方面积极开展了应用能力评价和应用探索。

  据悉,通过自主创新,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C星实现了集中式SAR体制、星载架构式可展开天线、星上双母线结构可供配电应用等诸多方面的技术突破,构建了我国星载S频段合成孔径雷达配套产品研发体系,实现了关键部组件自主可控,为我国合成孔径雷达轻小型化发展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为后续型号的研制和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为相关技术的大规模空间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