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坚守基层一线 从不关机的社区"120"

13.04.2015  06:48

      在社区当一名家庭医生,对很多名牌医科大学的毕业生来说,缺乏吸引力。但朱兰,一干就是17年,大学毕业至今从未离开。

  作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每天,朱兰都会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无论严寒酷暑。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总在居民需要时出现。她曾握着临终老人的手,让老人走得安心,也曾为大面积褥疮患者擦身换衣……居民说,她做的事,有些连儿女都做不到。她,好比居民身边的社区“120”。

   她做的事,子女未必做得到

  跟朱兰见面,她的手机总响不停。“朱医生,我明天能不能来看你,血压又高了。”“朱医生,我的糖尿病药快吃完了!”“朱医生,我腰酸,会不会有啥问题?”朱兰毫无保留地把手机号码给患者。她的记性也着实惊人:手机里存着100多个患者的号码,居然都不会弄错。只要居民有需要,她就出现在他们的家门口。

  斜土社区的陈阿姨一家,与朱兰有着三代渊源:陈母周奶奶年老病重,身体出现大面积褥疮,恶臭的破溃之处甚至露出了白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朱兰坚持每天上门为老奶奶清创换药,风雨无阻。老人弥留之际,紧紧握着朱兰的手,念叨着她的名字。

  “朱医生,你把本该我们做的都做了。”子女们感动地说。老人过世后,朱兰与陈阿姨家没有断了联系。陈阿姨患有难治性高血压伴微量蛋白尿,多年治疗没有起色。朱兰一次次上门,教她高血压病自我管理的技能,再为她一次次调整药物配伍、用量。如今,陈阿姨不仅血压得到控制,药费也缩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困扰多年的蛋白尿也消失了。

  对大医院的医生来说,这样的医疗工作或许根本谈不上成就。但对普通家庭来说,遇到这样一个愿意反复研究用药方案的医生,还治好了在大医院奔走多年都看不好的病,这是何等兴奋。如今,陈阿姨全家老小七八个人都跟朱兰签了约,他们把全家的健康都交给了这个家庭医生。

  “人得病时,最害怕的就是孤独无援。”朱兰说,她有一个理想,让每个社区家庭都有一个家庭医生,在最需要的时候可以联系这个“医生朋友”。在斜土街道,1060户居民有了她这样一个“医生朋友”。许多老病人搬迁到外区,还辗转几辆公交车来找朱兰看病,有老人直接说:“我就是相信朱医生!

   总是坚持“多说一句话

  朱兰有一个“四多”服务理念,即“多想一点、多讲一点、多问一点、多帮一点”。就是这么几个“多一点”让居民受益匪浅。

  赵阿姨是朱兰的家庭医生签约居民,朱兰在上门核实健康档案中,赵阿姨无意说出自己腰背部钝痛不适,朱兰追问她是否有无痛血尿、贫血,在了解了她的既往病史后,朱兰建议她去做CT检查,结果诊断为肾癌,手术很成功。

  如今,赵阿姨逢人就说:"多亏了我的家庭医生细心发现,才救了我这条命!"

  跟着朱兰出诊,会发现她看病有个特色,就是永远"多说一句话"。同样吃高血压药,朱兰会叮嘱老病人徐婆婆,早晨起床往往是心脑血管意外的好发时段,也往往是一天中血压最高的时段,所以降压药晨起空腹马上服用效果最好;小小一粒阿司匹林,朱兰会提醒患者王阿姨,只吃两粒是没效果的,要吃3-4粒(75-100mg)才能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血压很高时要暂停服用,因为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许多简单的问题,就因为朱兰多说了一句话而变得不同。这让我对她多了一丝敬佩,家庭医生不仅技艺高超,更有提醒患者用药细节的热心!就算去三甲医院看专家,也未必得到这样的关照。"采访过朱兰的徐汇有线台记者王志莲说。

  朱兰说,"能救人于生死之间的医生固然伟大,社区医生与此无缘,但能否让人不至于发展成大病,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就。"这些年,张阿姨的直肠癌、茅老先生的胃癌,都是在朱兰细致的诊疗中得到了早期发现,赢得了治疗的黄金时期。

   语速极快,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跟朱兰熟悉了,会发现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走路快、讲话快、吃饭快。不少记者采访朱兰,让她语速慢些,她会不好意思地说,我慢不下来啊,和病人说话习惯了。

  朱兰说,每天看那么多病人排队,大家都盼着从医生口中获得更多信息,只有语速快,才能照顾更多病人、回答更多问题。除此之外,她还要挤出时间下社区,失独家庭、孤寡老人、慢性病患者,都在等着她。"让老百姓多知道一些健康知识,才能不生病、晚生病、生小病、生病后早康复。"这些年,朱兰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她要做的事情太多。

  朱兰所在斜土社区,高楼林立、车来人往,繁华热闹中隐匿着老龄化人群慢性病的暗流。怎么办?朱兰在思考。她带领团队医生不断探索创建慢性病群组干预管理新模式。

  "那些日子,我记不清有多少次,她带着我们辗转在各家医院和大学求教,有时为了弄清一个小问题,我们反复跑腿,都快坚持不住了,但朱医生没有一丝退意。终于,她主持的'社区高血压群组干预'和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社区综合干预模式等课题研究获得了成果,一个个创新型探索模式成型了。"2003年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进入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年轻医生罗妍说,朱兰让他们找到了在社区当医生的价值。

  这些年,朱兰承接的市区级课题越来越多。以往,这样的课题往往在二三级医院的专家手里,因为像她这样的科研级社区医生太少了。

  她的同事说,朱兰长期睡眠不足,经常晚上只睡五六个小时。她白天忙着照顾病人,晚上才是业务进修、准备课题、钻研用药新方法的时间。为此,她必须硬生生地从常人8小时的睡眠中挤出3个小时。

  朱兰"拼命三姐"的形象在社区里出了名。主任吴克明有次忍不住问她,你为什么这么拼命?朱兰说,我一生中有过两次重要宣誓,一次是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次就是宣誓成为医生。两段誓言一直鞭策着我,激励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