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的好途径——我校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景扫描

30.05.2018  17:46
      在“华为杯”第十四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共有472支队伍、1354名研究生参赛,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118项、三等奖113项,位列全国第一,同时同济大学被授予“优秀组织奖”。今年是我校连续三年获得全国第一。
      这份成绩单透露出近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实践育人的不凡历程。“我校一直以来重视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目的是以数学建模竞赛为抓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学建模竞赛历程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是“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主题赛事之一,在九大主题赛事中参与人数最多。其宗旨是为广大研究生探究实际问题、开展学术交流、培养团队意识搭建有效平台,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该赛事起源于2003年“南京及周边地区高校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同济大学是最早的7所组织单位之一,2006年,同济还当过赛事的东道主。
      建模竞赛赛题源自工程与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用数学的工具方法解决。比如2016年的赛题“通信基站传输特性室内定位物理条件定位模型通信设备定位问题非线性关系算法设计”,简单讲就是解决室内定位精确性问题;2017年的赛题有“基于监控视频的前景目标提取”,即对视频的动态识别方案。竞赛要求选手们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论文,论文应包括模型假设、建立、求解结果分析与检验等,名副其实的“烧脑”。由于获奖者可以获得留沪加分,赛事在上海高校研究生圈中含金量颇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无论是“加分”还是“兴趣”,建模竞赛在同济园都拥有着最多的“粉丝”,今年的获奖同学中就有很多参加过两次以上的赛事,近年来还有越来越多的文科生加入建模竞赛“粉丝团”。
      正因为建模竞赛在同济园里悠久的传统和浓厚的氛围,每年竞赛宣传报名一启动,校园里小伙伴们就开始奔走相告,积极组队,本校数学学院的老师承担全校参赛者的培训工作,暑假的同济园里总是出现师生们讨论问题热火朝天的情景。
数学建模让我们有使命感       一等奖获得者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郑植认为数学建模有着独特的魅力。他和队友成涛、罗崇佳选择了“基于监控视频的前景目标提取”命题,通过对一段视频一帧帧图像的分析,对比图像中的动态和静态像素,然后数学建模,把动态像素抓取出来。这道题目对监控系统的有效信息提取帮助很大,可以减少肉眼识别工作量,节省人力,提高信息抓取效率。备赛期间,三人除了睡觉以外都在一起,与世隔绝,最后两天成涛干脆把铺盖一卷搬来和郑植一起睡,建模修改、讨论问题到深夜。郑植说,这次比赛大大增强了他的团队合作意识,他说,“好团队不是每个人都要优秀强大,而是每个人都要有责任心,优势互补,而且一个团队一旦有了一个精神上的带动者和行动上的执行者,大家就都会克服缺点,发挥优点。
      同样获得一等奖的崔中齐是医学院临床医学诊断专业研究生,他的团队组合跨度更大,有一位队友来自中山大学,是他的本科同学,还有一位队友来自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他们选择了一个军事命题:“多波次导弹发射问题”,主要解决指派路径最短和总暴露时间最短的最优化问题,通俗的讲即寻找导弹发射的最优落点。跨文理专业、跨学校的合作既是对专业素养的挑战也是对协作能力的挑战。“软件操作、运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文献检索、写作和团队合作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崔中齐说,整个备赛过程的身心专注,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让他和队友们感到愉悦,“感觉有神圣的使命感在召唤自己——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贡献智慧。
数学建模是实践育人的好途径       在我校常务副校长伍江看来,数学建模是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理解了抽象的数学和科学问题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理解了科学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他们将纯粹的科学兴趣转化为科学思维,树立起社会责任,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他说,人才培养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从学生直接体会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入手,会让学生知道解决此类问题并不是单纯地是因为个人兴趣,而是要对社会负责,这就能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价值观内化于心。
      据了解,华为连续几年一直作为赞助商对竞赛进行持续投入,竞赛的很多命题是华为工程师遇到的实际问题,客观上也说明了企业对于创新人才的渴望。伍江认为,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助推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大家了解社会需求,更好地促进教育体制改革,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才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研究生院黄宏伟院长表示,数学建模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建设一流学科,必须夯实学科的理论基础,数学建模从基础到上层,立体化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可以带动学科发展。
      赛后,同学们对数学建模竞赛的热情仍然不减,很多人找到参赛指导教师、数学学院王勇智老师,跟他讨论比赛中遇到的问题与解答。这让王老师倍受感动,他说:“由被动性学习到主动性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数学建模竞赛让同学们参与到实际课题,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意识。这是实践育人的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