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荐“2010—2014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的公示

06.03.2015  11:26
        经民主推荐,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被评为2010-2014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候选对象,现将其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予以公示,以征求广大职工群众意见。                                 
        凡对候选对象有异议的,可将书面意见投入意见箱或直接向市评模办反映。
        张榜公示时间:3月5日—3月11日
        电        话:  63211939*4101、4102
        传        真:63230912
        地  址:中山东一路14号
        邮  编:200002


                                            上海市劳动模范评选委员会办公室
                                                                                  2015年3月5日


                                                    主要事迹介绍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十大“重中之重”学科。建有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和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等8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基地或协同创新中心,拥有“纤维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简称111计划)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学科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科研与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材料学院现有教职工129名,其中教师11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名,“973”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长江讲座、特聘教授3名及“111”引智专家12名。学院坚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办学,立德树人。围绕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与传承的主要职能,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201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学院坚持以世界学科前沿为引领,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研究工作,目前以纤维材料为特色的科研工作已达国际同步、国内领先水平,科研工作成效显著。
近5年完成各类项目300多项,年均科研经费达8000万元,获得各类国家及省部级人才计划或荣誉奖励80余项。在高性能纤维及部分通用纤维产业化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获得国家级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奖31项(其中一等奖8项),为我国纤维产业实现自主创新起到引领作用,有力推动了我国纺织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其中,“新型共聚酯MCDP连续聚合、纺丝及染整技术”项目发明了一种新型共聚酯MCDP,首次实现了在10万吨/年大容量连续聚合装置上稳定生产MCDP及纤维,并设计开发了系列高中档多功能舒适性面料和印花地毯,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超大容量高效柔性差别化聚酯长丝成套工程技术开发”  项目在全球率先建成一头两尾40万吨和单套27万吨聚酯直纺装置,实现了连续聚酯和直纺长丝生产低能耗、低成本与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和谐统一,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项目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品质熔体直纺超细旦涤纶长丝关键技术开发”项目率先在企业建立了纤维加工工程模型与数字化仿真技术,开发了高品质细旦涤纶长丝高稳定高均匀熔体直纺技术,与企业合作开发出系列高品质超细旦长丝,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成果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与耐高温绝缘纸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打破国外30余年的技术垄断,建立起全球第三的间位芳纶及绝缘纸生产线,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院还建有“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生产基地”,5年来不断提高纤维性能,扩大生产规模,为国家战略导弹弹头隔热材料提供稳定合格产品,为全部现役及后续更新换代型号的顺利升空提供坚实保障。此外,学院还有一大批研究项目成功实现产业化,不仅带领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了积极持续的社会效益,并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在新中国成立60年上海百位杰出女教师中,有3位为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师。
        学院教师精诚团结,5年间成功承办2013年全国高分子年会(近3000人参会),并举办其他各类国内外学术会议20余次,增进学术交流,提升学科地位。
        目前以纤维材料为特色的科研工作已达到国际同步、国内领先水平,材料学院成为纤维领域国内最好的研究机构和国际最活跃的学术交流中心之一。并与拜耳、杜邦、霍尼韦尔、巴斯夫、帝斯曼、东丽、中石化、中石油、宝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二、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着力推行“准研究生制”本科生培养模式,70%的二、三年级本科生进入课题组进行研究训练。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建有“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3500多台套仪器全部向研究生和部分优秀本科生开放,实行24小时预约开放运行。
        近5年,学生在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类竞赛中获奖73项,特别是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事中屡获殊荣,先后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银奖各1项;“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项、铜奖1项;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三等奖1项、鼓励奖1项;“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博士生邹儒佳获2013年上海市市长奖提名奖(全市共10名)。
教授博导参与大学生思政工作,实施博导班主任制度,近5年共有40人次的正教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院长、副院长、学科带头人全部参与。学院党团工作卓有成效,材料学院分团委2014年获“上海市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学生帮困工作用心且出色,为救助身患白血病学生共募捐30多万元,并涌现出“超坚强”研究生无偿捐献血小板爱心接力团队,携手挽救同学的生命,目前该生已痊愈并回校继续学业。“超坚强”爱心接力团队入选2013年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
        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连续多年本科生就业率达95%以上,近50%的本科毕业生在国内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研究生毕业生连续多年保持就业率100%。

三、“五爱精神”代代相传,文化内涵底蕴深厚
        材料学院历来注重文化内涵建设,学科创始人钱宝钧教授提出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五爱精神,已经内化到学院师生的日常言行和心灵深处。钱先生将毕生积蓄全部捐献给学校,并设立“钱宝钧奖学金”用于激励材料学院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2012年,学院郁铭芳院士捐资30万元加入“钱宝钧基金”,特别叮嘱在基金的相关资料中不出现他的名字。这种淡泊名利的精神正是学院优秀文化师生身体力行传承弘扬的体现。
        学院通过设立多媒体大屏幕、成果展示室、“桃李墙”(展示历届毕业生照片),及在走廊上张贴学科建设成果等多种形式,传承着自学科建立以来几代人薪火相传、砥砺奋进的学科文化,传递着多方面的正能量,激励学院师生爱学科、爱学校、奋发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