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面向小学生的公益晚托为因材施教打开了一扇窗

16.04.2018  14:23

  周三下午放学后,长宁区绿苑小学体育教师王琳的体育舞蹈课就开始了。这学期,全校约有40多名学生选修他的课程,一些原本害羞的男生也因此爱上了舞蹈。

  在上海,已有93%的公办小学开设了公益晚托服务,并在原来爱心看护基础上进行“升级”,逐步试行放学后“快乐30分”拓展活动。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对上海公办小学晚托全覆盖做法表示肯定。

  在业界专家看来,这不仅缓解了家长的“三点半难题”,甚至一个可喜的现象正在出现,不少孩子从补课班回到了兴趣课堂,丰富的晚托服务为“减负”出了一把力,给学校因材施教开了一扇窗。

   开设拓展课程要“想孩子所想

  绿苑小学曾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校1800多名学生家长的晚托需求做过调研。结果显示,50.88%的家长有晚托需求。从2016年开始,绿苑小学将原有学校爱心看护服务作了升级,加入内容丰富的拓展活动。校长王晶介绍说,下午3时30分至4时,三到五年级学生可以在语文、数学、外语教师指导下完成课后作业;下午4时开始,学校提供集中看护;此外,全校范围内还有体育、艺术、科技等二三十门拓展活动供学生们选择,全校约有30%的学生选择这些拓展课。

  眼下,长宁区的小学开设了“3D打印”“围棋小课堂”等702门“快乐拓展日+”课程。如今,长宁区平均每天参与学生占总人数的30%左右,最多时达到50%左右。

  为学生开设内容丰富的晚托服务,学校教师理所当然成为了课程研发者。在徐汇区汇师小学,语文教师施萍结合兴趣爱好开设了少年瑜伽课程,在校内“圈粉”无数。

  老师们说,课程建设需要“用户思维”,想孩子所想,从学生需求、参与感和体验度三方面入手。在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师训部主任刘华看来,“每每开发、策划一门新课程,老师们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主题是不是能打动他们,内容是否让孩子们‘走心’。

   为工薪阶层教育投入减负

  “晚托服务话题再提,在当下别有一番意义。”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德育教研员姚瑜洁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小学生放学后可自愿参与学校晚托班,每人每月交费7元。每天放学后,语文、数学、英语老师轮流值班,以辅导孩子完成作业为主,也自然而然地承担起补缺补差的任务。后来晚托班逐渐消亡,许多孩子放学走出校门后,马上走进辅导机构的大门,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些价格不菲的培训机构,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此前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在答记者问时谈到了“课后三点半”这一社会热点话题。他分析,“三点半”现象,之所以会成为年轻父母们和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难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关心这个问题的年轻父母,正处在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正处于抚育孩子的关键阶段。同时,这个现象更多出现在大中城市。三点半之前,孩子是在校学习时间,责任在学校;三点半之后,孩子是在家生活的时间,责任在家长。由于分工、作息时间的不匹配,家长没有办法到校接孩子,带来了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中的困难。

  姚瑜洁说,时下,“80后”“90后”家长对于作业辅导也有更加精细化的要求。相对而言,学科教师对于作业题目理解更专业,对孩子的个体差异了解更深入,在放学后有限的时间内,督促孩子完成当天的作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家长对于作业辅导需求。

  三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就很看好学校提供的作业辅导服务,她说,以往常常是夫妻俩下班后6点多到家时才开始督促孩子写作业。“现在有了学校老师的督促,完成作业的效率和质量都有提升,孩子的睡眠得到了保证。

  有学校调研发现,原先30%的孩子放学后直奔社会机构,开设晚托服务后,已有一半“回流”,回到学校参加各种拓展活动,“不出校门、没有花费,为工薪阶层的教育投入‘减负’。

   因兴趣集合,让学生找到内心所爱

  “公办小学的晚托服务不断升级,这其中传递出一个新信号。”姚瑜洁认为,内容丰富的晚托服务,是给学校因材施教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她说,各所学校根据实际,开设的拓展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发展兴趣爱好的可能性。

  这与新高考改革对于人才选拔的新观念不谋而合———除了重视学生的学业知识积累外,还关注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体育艺术特长等。姚瑜洁说,“公办小学开设的晚托服务,能让小学教育理念更好地与新高考对接,家长也应该更新教育理念,让孩子在擅长的领域不断发展,提供给孩子适宜的发展条件。

  杨浦区少科站站长、上海市特级校长胡建民也表示,公办小学晚托服务提供的拓展活动打破了传统的班级建制,不同年级、班级、性别的学生们因为兴趣爱好集合在一起,面对的也不再是传统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找到内心所爱,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感。

来源:文汇报